人民網北京9月24日電( 王小萌)“這里有舞蹈教室、多功能廳、殘疾人康復室、圖書閱覽室,樓上600平米的文體活動交流中心更是寬敞明亮,所有設施都免費向大家開放,我們社區居民活動有了舒適的地方,特別好!”家住甘家口街道的社區居民們對改造后的社區服務中心贊不絕口我們來到這里就像找到了家的感覺。”轄區居民的幸福滿意度有了明顯提升。 “社區服務中心是聯系政府和居民的橋梁和紐帶,我們在完善居家養老、推動社區教育、提高96156服務平臺質量、加強志愿者服務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后,社區服務中心還將以無微不至的服務來滿足廣大社區居民的需求。同時,依托社區各項志愿服務活動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促使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人與社會之間相互融合。”甘家口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副主任王春生對社區服務工作的前景充滿著信心。 據記者了解,甘家口街道“96156”公共服務平臺包含“96156”服務熱線小呼叫系統,社區大課堂,社區義工志愿者的登記管理等。目前平臺已歷經十多年持續不斷地的建設和發展功能愈加完善,已連續十年被評為“北京市社區公共服務平臺先進街道”。 醫療志愿服務隊守護居民健康 “阿姨,您今天血糖稍微有點高,這幾天您可得注意一下了,血糖可不能再往上升了。”一大早,甘家口街道水科院社區健康醫療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們就開始忙碌起來,這邊為居民測血糖、量血壓、建健康檔案。這就是甘家口地區已組建4年的“健康醫療志愿服務隊”,至今已招募了41名具有國家認可醫療資格的志愿者,4年來服務人數累計超過3000人,服務時間超過1萬小時。 甘家口地區健康醫療志愿服務隊在地區24個社區服務站中都設立了服務點,由醫療志愿者值班,每周還定時為居民提供健康知識咨詢、臨時緊急救助處理、醫療常識解答。不僅如此,社區服務中心還為志愿者們提供了醫療器械,如止血袋、冰袋、醫療箱等,讓志愿者們帶回家,隨時服務周圍的居民,將醫療健康帶進家中。 曾在水科院社區醫療站工作的倪杏珍就是“健康醫療志愿服務隊”中的一名隊員,至今已服務了4年之久,經常為周圍的居民提供幫助。有一天晚上倪杏珍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原來是住在同一樓的92歲的老教授在晚上洗澡過程中突然心跳呼吸全無,他的女兒和女婿手足無措,使勁呼喊也沒有反應,于是老人的女兒趕緊給趙大夫打來了電話。倪杏珍立即趕到了老教授家里,以專業的醫療手法進行急救,最終挽回了老人的生命。“假如大腦缺氧超過5-20分鐘就難以逆轉,這種時候,專業的急救方法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倪杏珍告訴記者。 社區教育滿足居民多元化需求 如何滿足廣大居民對自身教育水平提升的需求?如何提供水平更高、更加常態化的社區文化教育服務?在以往將老師請進街道,開班授課的基礎上,甘家口社區服務中心自2015年起,與各個社區合作,將特色班下沉到社區內,轄區各社區共開設69個特色班,有舞蹈、書畫、時裝表現、合唱手工、氣功、等共計17種才藝,使社區居民一出家門就能參加各種班次的培訓。 與此同時,由于師資力量的短缺,社區中心經過調研、溝通以及前期的精心準備,統籌地區資源,與海淀區老齡大學合作,成立了“老齡大學甘家口分校”,走上了聯合辦學之路。目前,學校開設了牡丹專修班、工筆花鳥初級班、楷書(歐體)專修班。高水平的師資與更多科目的學習內容,使居民參與學習的熱情更高。 為加強推進甘家口地區文化平臺建設,培養和激發社區居民參與文化教育活動的熱情,甘家口“96156社區大課堂”,以公益講座的形式已經為社區居民提供政策法規、法律心理、健康醫療、體育健身、民俗文化、才藝素質、居家生活等服務,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從而促進了社區居民和諧共融。 科技拓寬居家養老服務領域 去年,海淀區首個智慧社區居民“醫療、養老、健康管理”綜合服務平臺落地甘家口街道社區服務中心,通過打通醫療、養老、健康管理幾大核心需求,可以便捷的滿足居民的首診前的自助檢測、簽約建檔管理、在線健康咨詢、健康宣教、慢病監測指導等需求。凡是社區內65歲以上的戶籍老人只需攜帶身份證,便可以免費享受中心提供的理療康復、日間照料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導等服務。 甘家口智慧社區的醫養康指導中心自建設以來,目前已管理了500余名老人的健康信息檔案,老人的家人們隨時可以通過網站和APP獲取老人的健康信息。而在線下平臺,每天有60余名老人上門尋求免費的醫療健康服務。記者看到,中心干凈整潔的空間被劃分為了自助體測區、健康宣教區、心理疏導區、營養指導區等多個功能區域。家住潘家口社區的王奶奶今年78歲了,膝蓋因為疾病而不能彎曲,行走十分不便。老人一個月前就來這里通過足底反射儀和膝關節康復理療儀進行治療,現在雙腿感覺好多了,能夠脫離拐杖行走了。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