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里有很多關心、關愛老人的居民、商戶,懷揣著一顆敬老之心,為老年人提供各式服務,如今已有十多家商戶與社區訂立口頭愛心協議,內容涉及為老年人提供免費送餐、送貨上門、優惠理發等多項服務;這里臨近建有社區居家養老照料中心,日常為老人開放,紅十字會“博愛超市” ,每月向困難老人家庭發放“愛心積分券”等,這些為老服務機構坐落于附近,讓他們參與為老服務有了先天的優勢。
“這里”就是全市首條“為老服務一條街”,位于新嘉街道清河社區內,從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延伸至社區北大門,長約百米。作為一個60周歲以上老齡人口占到20%的街道,新嘉街道多年來不斷探索養老服務新模式,形成了“立體式”的養老服務新格局,不僅有全市首條“為老服務一條街”,還誕生了全市首個適老化改造家庭,并在全區率先試水社區老年食堂。
整體規劃組織保障
夯實居家養老服務基礎
整潔明亮的衛生間,功能齊全的廚房間,看著全新的這兩個房間,家住清河社區的老人周麗玲和她的兒子不禁喜上眉梢,而這些變化全都得益于全市首個“困難家庭適老化”改造項目。據介紹,該項目的改造工程主要集中在周麗玲家中廚房和衛生間的墻面、地面、窗戶、門以及日常無障礙生活設施上,可以提高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品質,讓老人更安全、舒適地生活。
近年來,新嘉街道為老服務中誕生了多個“全市第一”,這離不開該街道高度重視轄區“銀發”、“夕陽”建設,尤其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并將之納入街道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社區建設總體規劃之中;專門成立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部門承擔的責任,凝聚街道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居家養老服務工作;轄區8家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加強常規走訪和督查,為其健康有序運行奠定基礎。
同時,先后出臺了《新嘉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基本工作制度》、《社區居家養老照料服務中心管理規范》等一批規范性文件,并舉措細化,落實責任到人,為推進居家養老機構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此外,街道還依托創造性活動和街道創新性工作,加強為老服務。如自2013年起就發出高溫走訪倡議,對居家養老機構的老年群體必走訪、電話訪和上門服務;結合“我當一天社區工作者”、“老年食堂送餐”等創新性工作,使街道、社區和社會與養老機構、老年群體架起溝通橋梁,更好推動養老服務多方參與,帶動“夕陽”事業蓬勃發展。
“內外兼修”整合資源
助推居家養老規范發展
居家服務、娛樂健身、養生養性、閱讀欣賞……自從西馬橋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掛牌試運營后,這個全市首個“養安享”項目就得到了居民們的一致認可,使得街道的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由“養安享”提供的10余種惠老、助老公益體驗季活動。
在發展為老服務的過程中,該街道內外兼修。一方面通過加強服務設施建設和加強服務內涵建設改善轄區養老硬件服務設施,如努力克服老舊社區基本無多余用房可用于養老等困難,通過整合各類為老服務資源、把已租賃的房產收回、對原先社區用房進行擴建等多種方式,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建設工作。目前,街道已建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8個,在建3個,其中被評為5A級4個、4A級3個、3A級1個。今年年底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在街道將實現全覆蓋。
另一方面加強管理模式建設,通過整合資源夯實了為老服務的建設力量。如實行三種管理模式,為轄區老年人提供多元化居家養老服務。第一種為“社區自管”,社區聘任人員,專門從事居養中心日常工作,街道負責指導和考核。第二種為“全委他管”,引進第三方機構對社區居養中心實現專業化管理。目前,浙報傳媒與修正藥業合辦的專業養老機構——浙江養安享管理的西馬橋社區居養中心運作良好。第三種為“政社共管”,成立社會組織“樂老居”,以“樂老居”與社區共管模式,對“政社合作”進行試探性發展。
立足實際創新服務
打造“特色”居家養老服務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