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知名母嬰媒體《好孕媽媽》隆重推出寶寶安全公益微電影,這也是第一家母嬰媒體制作的微電影,上線即獲得了眾多知名視頻媒體的熱門推薦,居家、食品、玩具、出行共4個單元的片段也吸引了眾多媽媽的關注和轉發。《好孕媽媽》自雜志創刊以來就特別關注寶寶安全,并把每年10月定為“寶寶安全月”,此次通過居家、食品、玩具、出行共4大板塊的詳細知識介紹,旨在提升全社會呵護寶寶安全的意識,收集全社會的愛,讓每個寶寶能在更加安全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在《好孕媽媽》“寶寶安全月”公益微電影及一系列安全活動的影響促進下,眾多母嬰品牌紛紛加入“寶寶安全月”活動中,發布安全宣言,并做出自己的安全承諾。 《好孕媽媽》“寶寶安全月”公益微電影已經在好孕媽媽官方網站、官方微博及各大視頻媒體隆重上線。“寶寶安全無小事”,讓寶寶安全成長,是我們的責任。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人,請共同關注兒童安全。《寶寶安全》主題別冊同步隨刊發送。 多一份悉心 讓寶寶居家更安全 家是孩子不斷發展自我、探索世界的起點,也是世界上最棒的游樂場,更應該是安全的港灣。在人們既定的觀念當中,總是認為家是“絕對”安全的,但由于家長們的疏忽,家里可能有時會存在一些安全隱患,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威脅,因此家長要學習如何防范和緊急施救。 跌落傷害 跌落是0~14歲兒童常常發生的一種意外,大多是嬰幼兒從床上、窗臺或陽臺上跌落而導致嚴重摔傷,甚至死亡。 預防措施: 家中的陽臺要裝防護欄,在窗臺前不要放置桌凳等利于寶寶攀爬的物品。寶寶的小床一定要有護欄,并且要特別注意欄桿的寬度,寬度以不超過寶寶的頭圍為好。寶寶小床的周邊最好鋪上一層軟墊,預防寶寶跌落摔傷。 意外應對: 寶寶發生跌落后,不要立刻將寶寶從地上抱起,動作也不要過猛,以免導致寶寶身體受到二次傷害。家長首先應檢查寶寶是否有意識,有沒有受傷,如果出現意識不清,那可能傷到了腦部,要馬上去醫院治療;當一碰到寶寶的手腳時,他就疼得大哭,立刻檢查是不是出現了骨折或脫臼,先用冷水或冰塊敷于受傷部位,再將寶寶送到醫院進行檢查;如果摔到頸部或背部,應將寶寶的身體保持平躺不動,撥打120,請醫生來處置。 誤吞窒息傷害 寶寶喜歡用嘴嘗一些東西,也容易在吃果凍、吃湯圓時嗆入喉內,發生異物堵塞氣管,進而會引發窒息。 預防措施: 不要給寶寶大塊食物,在寶寶吃東西時候不要逗寶寶笑,讓寶寶奔跑,平時也要注意不要給寶寶小零件等容易讓寶寶誤吞的物品。 意外應對: 如果孩子意識清楚,可讓他壓住腹部,使勁咳嗽以咳出堵塞物;如果沒有意識或咳嗽能力不行,則可用“海利希手法”幫助孩子將異物吐出。也可使用催吐法,用手指伸進口腔,刺激舌根催吐,適用于較靠近喉部的氣管異物。上述方法未奏效時,應分秒必爭盡快送醫院。 TIPS: 海利希手法具體做法讓患兒俯臥在兩腿間,頭低腳高,然后用手掌適當地用力在患兒的兩肩胛骨間拍擊4次。拍背不見效,可讓患兒背貼于救護者的腿上,然后,救護者用兩手食指和中指用力向后、向上擠壓患兒中上腹部,壓后即放松,可重復幾次。 灼燙傷害 這是寶寶居家經常出現的意外傷害,也是低齡兒童的主要意外傷害,主要是由于熱水、飯菜、湯水灑在寶寶身上所致。 預防措施: 居家生活中,要把熱水瓶放在寶寶夠不到的地方,飲水機的熱水出口不用時要封閉,避免寶寶打開,熱飯菜、湯水放在飯桌上要遠離寶寶。 意外應對: 寶寶一旦被燙傷后,一定不能直接觸摸傷口,先用自來水水沖洗傷口處;之后就要給傷口降溫,可以給寶寶的傷口敷上包了毛巾的冰塊,簡單處理后要帶寶寶去醫院,如果情況嚴重要立刻叫救護車。千萬不能在家抹牙膏、醬油、鹽,這些做法會引起細菌感染,給寶寶肌膚帶來嚴重危害。 意外溺水 寶寶都很親水,但卻意識不到水會帶來危險,一些家長在寶寶游泳時暫時離開或者照顧不周,使得寶寶發生意外溺水時失去了救援最佳時機。 預防措施: 寶寶下水后,大人要全程陪伴,不能離開,并且預計危險,同時不能讓寶寶游泳太長時間,以免孩子體力不支而抽筋溺水。 意外應對: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