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斗仙至尊禮包,我是馬里奧大叔,位置公差 |
|
|
|
|
|
 仙游農村80歲的失能老人林新長,10年來一直靠他人照料。 編者按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健康養老服務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涉老的衣食住行特別是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等服務業市場需求強烈,發展空間巨大。健康養老服務業被列入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最具市場前景和最被看好的12大行業之一,未來10年,我國健康養老服務業規模有望達到10萬億元以上。
當前,我省健康養老服務業的供需矛盾仍較突出,如何解決好失能老人的照料護理和就醫問題應當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為此,我們針對這一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結合各地的探索實踐,推出“聚焦健康養老”系列報道。
上周,本報記者深入莆田等地城鄉,就居家失能老人護理難問題進行調查采訪,并問計有關專家學者,今天起我們將連續推出有關報道,以期引起社會各界對這一問題的進一步重視。
東南網4月27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閔凌欣 鄭美清 通訊員 顏全馳 文/圖)
4月26日,莆田市荔城區勝利路小區,把病弱的老父親扶坐在椅子上,再用繩子扎緊,一人一邊奮力抬起,從六樓幾步一歇地抵達底樓時,小鄭和姐姐已經汗流浹背、氣喘吁吁。由于疼痛和顛簸,椅子上的老人痛苦地呻吟著。
“我爸從去年12月發病到現在,不要說24小時要有人護理,光去省城、莆田和仙游等地醫院住院就達6次,出院后還不時要上醫院抽血、復查,老人動的是腹主動脈瘤搭架手術,不能背,又沒電梯,每次都得這么抬上抬下,手都快斷掉了。”小鄭甩甩酸麻的胳膊無奈地說。
85歲的老父親失能僅5個月,就把小鄭一家人拖入疲憊、無助、痛苦之中,特別是小鄭姐弟,他們都是上班族。像小鄭父親這樣失能和部分失能的居家老人,在我省已有近百萬人。他們普遍面臨照料、護理、就醫等諸多難題。
居家護理之困
“老爸加油,把手抬一抬……太棒了!”在仙游縣鯉南鎮,許飛像鼓勵孩子一樣,鼓勵78歲的父親動動手腳,以防肌肉進一步萎縮。
許飛父親中風以后癱瘓在床,大小便失禁,吃喝拉撒都要別人伺候。“醫生說,失能老人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現危險。為了護理好父親,我多方找來資料,邊學邊做。”許飛說,妻子在外打工,女兒上大學,照料事宜只能由他一人扛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和體力煎熬,讓48歲的許飛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蒼老許多。“就怕我也倒下,那么誰來照料老人?”
莆田學院附屬醫院護理部主任黃美春告訴記者:“護理居家失能老人必須是家人掌握一定的護理知識,并且能夠抽出護理時間的。”但是,絕大多數失能老人的親屬不僅缺乏護理常識,也無法長期透支時間、精力和財力。
自從母親失能后,張雅琳的整個小家也陷入“失能”狀態。“護理老人是技術活,更是體力活。”張雅琳是獨生女,丈夫在外工作,她說,自己上要照顧4個老人,下要照看未成年的孩子,工作又忙。“不是沒想過辭職或請護工,但是,辭職沒有收入,請護工,高昂的護理費誰來負擔?”
記者在三明、南平、寧德等地農村調查發現,即便是非獨生子女家庭,兒女們也大多到外地打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一旦失能,處境更為凄涼。84歲的林秀華老人失能1年多,剛開始3個在外打工的兒子、兒媳還輪流回家照看一段時間,漸漸地,怨言越來越多,照料越來越少。如今,老人獨居在破舊的老屋中,全靠鄰居照應。
“家庭小型化和城鎮化進程導致家庭空巢化和代際斷層,同時,國家對失能老人這一困難群體的特殊養老問題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也未跟進有關措施。目前,居家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護理主要靠家庭,造成家庭不堪重負。”有關專家認為。
護理隊伍之憂
“請個護工吧,好歹有人搭把手。”照料失能父親5個月后,精疲力盡的小鄭姐弟決定請護工。姐弟倆托當地多家中介幫忙,好不容易以一天200元的價格請了個66歲的護工。
然而,護工上崗第一天就出了狀況。“老爸每天吃什么藥,我們千叮嚀萬囑咐,而且一一寫在本子上。降壓藥一天只能吃一次,明明早上吃過了,到傍晚時,他又拿來藥片準備給老人喂下,幸好及時發現,否則后果不堪設想!”驚魂未定的小鄭發現,這個護工居然只認得自己的大名,連常見藥名都認不得,更沒經過任何護理基礎培訓。
護理失能老人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社會力量。但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我省除了三甲醫院和養老院配備職業護工外,社會上的專業護工非常少。中介提供的所謂護工,主要是山區五六十歲的中老年農民,他們大多為文盲,沒培訓就上崗,難以勝任照料失能老人的重任。
“前幾天剛剛收治了一個偏癱哮喘病老人,家人帶來的護工什么都不懂,給老人喂飯時操作不當,造成窒息,還好搶救及時,如果是在家,老人肯定死亡。”莆田學院附屬醫院呼吸科護士長張春霞告訴記者。
專業護理隊伍的巨大缺口是個全國性難題。統計顯示,全國需要1000萬名養老護理員,而每年取得養老護理員職業資格證書的只有2萬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社區護理之失
兩個兒子近兩三年相繼去世后,仙游縣楓亭鎮的半失能老人薛奶奶養老陷入困境,84歲的她如今每月收入主要是240元的低保金和85元的高齡補貼,逢年過節還會收到一些慰問金。
薛奶奶棲身的是一間陰暗的舊屋。老人餓了,只能拖著病腿、搬動矮凳挪到煤爐灶前做點飯,做一次吃一天。記者問:“買米買菜,怎么辦?”老人指指屋后說:“有個同宗孫輩住得近,叫一聲,她幫我買。”“生病了,怎么辦?”老人流淚了。
“對于沒有子女贍養、沒有收入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村(社區)養老服務站若能發揮作用,提供應有的照料就好了。”仙游縣老齡辦主任蘇兆瑞說。
但實際上,一些集體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的村(社區)由于資金緊缺等原因,對失能老人的照料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薛奶奶所在的蘭友社區為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2011年建成,但首批6萬元的省級財政撥款和市、縣配套資金花光后,后續的資金跟不上,目前服務站的服務主要局限于為健康老人提供娛樂生活。
“當初建站,就是想給社區老人提供日托照料、護理陪護、醫療保健等服務,但維持服務站基本運轉,一年就要數萬元。沒有后續資金,這些功能只能束之高閣。”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站長林椿年說。
記者調查發現,2010年至2014年,我省2219個社區普遍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站。但如今,由于后續資金短缺等原因,多數服務站未能充分發揮作用。
曾有有識之士呼吁,在社區配置專業護理人員,通過有償或低償服務上門照顧失能老人,運用社區醫療資源為失能老人解決一些基礎的醫療需求,比如打針、抽血等。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目前,各地社區大多未能配備專業護理員,社區醫療機構更是招不到人、留不住人。
記者手記>>>
失能老人護理是民生問題
“眼下,失能老人護理和養老難狀況極其嚴峻,若不加以解決,十年二十年后代價將更大!”在莆田城鄉調查采訪失能老人問題時,莆田市老齡辦主任陳鴻星一再發出這樣的感慨。
失能老人是指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按國際通行標準,就是吃飯、穿衣、上下床、上廁所、室內走動、洗澡這六項無法自理的老人,而其中兩三項無法自理的稱為半失能。據新近研究表明,我國老人出現完全不能自理狀況的平均年齡為79歲,從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到去世,平均時間是44個月。
失能老人最痛苦,最需關愛和溫暖。但是,與經濟發展水平和老齡化程度相適應的失能老人養老服務體系至今尚未形成。99%的失能老人只能依靠家庭進行自我照料和保障,其家庭“壓力山大”。可以說,“家有失能老人,全家陷入困境”成為當今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失能老人的護理是老年人養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大的民生問題。解決好失能老人的護理難題,不僅有利于提升病痛中老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尊嚴,而且有利于家庭和社會的穩定。 仙游農村80歲的失能老人林新長,10年來一直靠他人照料。 編者按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健康養老服務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涉老的衣食住行特別是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等服務業市場需求強烈,發展空間巨大。健康養老服務業被列入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最具市場前景和最被看好的12大行業之一,未來10年,我國健康養老服務業規模有望達到10萬億元以上。
當前,我省健康養老服務業的供需矛盾仍較突出,如何解決好失能老人的照料護理和就醫問題應當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為此,我們針對這一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結合各地的探索實踐,推出“聚焦健康養老”系列報道。
上周,本報記者深入莆田等地城鄉,就居家失能老人護理難問題進行調查采訪,并問計有關專家學者,今天起我們將連續推出有關報道,以期引起社會各界對這一問題的進一步重視。
東南網4月27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閔凌欣 鄭美清 通訊員 顏全馳 文/圖)
4月26日,莆田市荔城區勝利路小區,把病弱的老父親扶坐在椅子上,再用繩子扎緊,一人一邊奮力抬起,從六樓幾步一歇地抵達底樓時,小鄭和姐姐已經汗流浹背、氣喘吁吁。由于疼痛和顛簸,椅子上的老人痛苦地呻吟著。
“我爸從去年12月發病到現在,不要說24小時要有人護理,光去省城、莆田和仙游等地醫院住院就達6次,出院后還不時要上醫院抽血、復查,老人動的是腹主動脈瘤搭架手術,不能背,又沒電梯,每次都得這么抬上抬下,手都快斷掉了。”小鄭甩甩酸麻的胳膊無奈地說。
85歲的老父親失能僅5個月,就把小鄭一家人拖入疲憊、無助、痛苦之中,特別是小鄭姐弟,他們都是上班族。像小鄭父親這樣失能和部分失能的居家老人,在我省已有近百萬人。他們普遍面臨照料、護理、就醫等諸多難題。
居家護理之困
“老爸加油,把手抬一抬……太棒了!”在仙游縣鯉南鎮,許飛像鼓勵孩子一樣,鼓勵78歲的父親動動手腳,以防肌肉進一步萎縮。
許飛父親中風以后癱瘓在床,大小便失禁,吃喝拉撒都要別人伺候。“醫生說,失能老人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現危險。為了護理好父親,我多方找來資料,邊學邊做。”許飛說,妻子在外打工,女兒上大學,照料事宜只能由他一人扛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和體力煎熬,讓48歲的許飛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蒼老許多。“就怕我也倒下,那么誰來照料老人?”
莆田學院附屬醫院護理部主任黃美春告訴記者:“護理居家失能老人必須是家人掌握一定的護理知識,并且能夠抽出護理時間的。”但是,絕大多數失能老人的親屬不僅缺乏護理常識,也無法長期透支時間、精力和財力。
自從母親失能后,張雅琳的整個小家也陷入“失能”狀態。“護理老人是技術活,更是體力活。”張雅琳是獨生女,丈夫在外工作,她說,自己上要照顧4個老人,下要照看未成年的孩子,工作又忙。“不是沒想過辭職或請護工,但是,辭職沒有收入,請護工,高昂的護理費誰來負擔?”
記者在三明、南平、寧德等地農村調查發現,即便是非獨生子女家庭,兒女們也大多到外地打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一旦失能,處境更為凄涼。84歲的林秀華老人失能1年多,剛開始3個在外打工的兒子、兒媳還輪流回家照看一段時間,漸漸地,怨言越來越多,照料越來越少。如今,老人獨居在破舊的老屋中,全靠鄰居照應。
“家庭小型化和城鎮化進程導致家庭空巢化和代際斷層,同時,國家對失能老人這一困難群體的特殊養老問題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也未跟進有關措施。目前,居家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護理主要靠家庭,造成家庭不堪重負。”有關專家認為。
護理隊伍之憂
“請個護工吧,好歹有人搭把手。”照料失能父親5個月后,精疲力盡的小鄭姐弟決定請護工。姐弟倆托當地多家中介幫忙,好不容易以一天200元的價格請了個66歲的護工。
然而,護工上崗第一天就出了狀況。“老爸每天吃什么藥,我們千叮嚀萬囑咐,而且一一寫在本子上。降壓藥一天只能吃一次,明明早上吃過了,到傍晚時,他又拿來藥片準備給老人喂下,幸好及時發現,否則后果不堪設想!”驚魂未定的小鄭發現,這個護工居然只認得自己的大名,連常見藥名都認不得,更沒經過任何護理基礎培訓。
護理失能老人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社會力量。但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我省除了三甲醫院和養老院配備職業護工外,社會上的專業護工非常少。中介提供的所謂護工,主要是山區五六十歲的中老年農民,他們大多為文盲,沒培訓就上崗,難以勝任照料失能老人的重任。
“前幾天剛剛收治了一個偏癱哮喘病老人,家人帶來的護工什么都不懂,給老人喂飯時操作不當,造成窒息,還好搶救及時,如果是在家,老人肯定死亡。”莆田學院附屬醫院呼吸科護士長張春霞告訴記者。
專業護理隊伍的巨大缺口是個全國性難題。統計顯示,全國需要1000萬名養老護理員,而每年取得養老護理員職業資格證書的只有2萬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社區護理之失
兩個兒子近兩三年相繼去世后,仙游縣楓亭鎮的半失能老人薛奶奶養老陷入困境,84歲的她如今每月收入主要是240元的低保金和85元的高齡補貼,逢年過節還會收到一些慰問金。
薛奶奶棲身的是一間陰暗的舊屋。老人餓了,只能拖著病腿、搬動矮凳挪到煤爐灶前做點飯,做一次吃一天。記者問:“買米買菜,怎么辦?”老人指指屋后說:“有個同宗孫輩住得近,叫一聲,她幫我買。”“生病了,怎么辦?”老人流淚了。
“對于沒有子女贍養、沒有收入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村(社區)養老服務站若能發揮作用,提供應有的照料就好了。”仙游縣老齡辦主任蘇兆瑞說。
但實際上,一些集體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的村(社區)由于資金緊缺等原因,對失能老人的照料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薛奶奶所在的蘭友社區為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2011年建成,但首批6萬元的省級財政撥款和市、縣配套資金花光后,后續的資金跟不上,目前服務站的服務主要局限于為健康老人提供娛樂生活。
“當初建站,就是想給社區老人提供日托照料、護理陪護、醫療保健等服務,但維持服務站基本運轉,一年就要數萬元。沒有后續資金,這些功能只能束之高閣。”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站長林椿年說。
記者調查發現,2010年至2014年,我省2219個社區普遍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站。但如今,由于后續資金短缺等原因,多數服務站未能充分發揮作用。
曾有有識之士呼吁,在社區配置專業護理人員,通過有償或低償服務上門照顧失能老人,運用社區醫療資源為失能老人解決一些基礎的醫療需求,比如打針、抽血等。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目前,各地社區大多未能配備專業護理員,社區醫療機構更是招不到人、留不住人。
記者手記>>>
失能老人護理是民生問題
“眼下,失能老人護理和養老難狀況極其嚴峻,若不加以解決,十年二十年后代價將更大!”在莆田城鄉調查采訪失能老人問題時,莆田市老齡辦主任陳鴻星一再發出這樣的感慨。
失能老人是指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按國際通行標準,就是吃飯、穿衣、上下床、上廁所、室內走動、洗澡這六項無法自理的老人,而其中兩三項無法自理的稱為半失能。據新近研究表明,我國老人出現完全不能自理狀況的平均年齡為79歲,從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到去世,平均時間是44個月。
失能老人最痛苦,最需關愛和溫暖。但是,與經濟發展水平和老齡化程度相適應的失能老人養老服務體系至今尚未形成。99%的失能老人只能依靠家庭進行自我照料和保障,其家庭“壓力山大”。可以說,“家有失能老人,全家陷入困境”成為當今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失能老人的護理是老年人養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大的民生問題。解決好失能老人的護理難題,不僅有利于提升病痛中老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尊嚴,而且有利于家庭和社會的穩定。
作者:閔凌欣 鄭美清 顏全馳 更多精彩: 約炮網站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