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林輝 核心提示在半失能或臥床不起需要照料的年邁父母和難以抽身的工作之間,你可為難過?聘請專業的居家護工或許是個好的選擇。
護工,不是單純的保姆,要做的也不僅是守著老人那么簡單。上周,北京市出臺規定稱,居家護工將有統一標準,并統一持證上崗。
居家護工,在鄭州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記者近日采訪發現,居家護工一方面從業人員缺口大,另一方面從業人員的素質讓人擔憂。
專業人士建議,對于居家養老護工,政府和社會應該“兩條腿”走路—政府制定護工的準入機制,規范護工市場,解決護工缺乏培訓、無人管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等問題;社會引進競爭機制,培育專業的居家護工市場,統一規范護理服務價格。
問題一位市民的家事煩惱
鄭州市民胡女士最近很發愁,自己年逾八旬的老父親因病大小便偶有失禁,走路也多有不便,但是他們兄妹幾人或工作忙或在外地,無法每時每刻照顧老人。
受傳統觀念影響,胡女士兄妹幾人也不愿意把父親送到養老院。他們想找一名居家護工,照顧父親的飲食起居。可問了很多地方,托了很多熟人,也沒發現合適的。“走在街上只要看到有家政廣告,我就打電話問問,提供老年人護理業務的公司本來就不多,還有的一問年齡、身體狀況就直接推掉了。”胡女士感嘆道。
“找一名專業的護工咋這么難呢?”煩惱的遠不止胡女士。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老年護理行業的巨大缺口。
根據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的一項研究,至2020年,中國的半失能老人將達到6852萬至7590萬,失能老人達到599萬至674萬,養老護理員崗位則應達到657萬至731萬。據此研究估測,目前中國的養老護理員缺口在300萬至500萬人。
原衛生部衛生經濟研究所衛生發展與戰略研究室主任李衛平表示,我國老年護理服務產業供需矛盾巨大,面臨“有市無價”的窘境。
“公司4年前也培訓過一批護工,可他們大都干一年以后,就陸陸續續轉了行,現在這里已經沒人從事這項工作了。”鄭州某家政服務中心負責人韓海橋告訴記者,照顧身有疾病的高齡老人責任重,稍不周全可能就會影響到老人的身體健康和疾病康復,這樣的風險是公司和員工都不愿意承擔的。
“照顧老人一點兒不比帶孩子輕松。”曾照料臥病在床老人1年的護工老趙說,除了洗衣、做飯、打掃房間外,還要給老人喂藥、定時翻身、清理大小便,并定期洗頭洗澡和做簡單推拿按摩,騰出手來時又得陪老人說說話……“這些活兒往往一干就是一整天,即便如此,還常會因為‘老小孩’鬧情緒受委屈,還不如去醫院做短期護工實在。”
下轉B15版
(上接B16版)
調查老年人希望得到居家護理服務
居家護工一方面從業人員缺口大,另一方面從業人員的素質讓人擔憂。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居家護工大都來自農村及偏遠山區和經濟不發達地區,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年齡偏大,沒有接受過醫療護理和老年護理的系統教育,僅憑企業內部崗前培訓或個人經驗就上崗工作。在居家護工方面,鄭州可以說還處于保姆家庭型階段,并非專業護理型。
記者在鄭州街頭隨機調查了50位老年人,結果顯示,老人們最希望得到的護理服務項目包括個人衛生護理、疾病慢性病預防護理、保健指導、心理咨詢等。對于年邁的老人,解決日常生活問題是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同時,老年人大多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受訪者中有80%對健康方面的需求比較高,希望有專業人員能為他們提供有效的慢性病指導,時刻提醒他們吃藥,監測血壓和血糖變化,使自己的病情得到控制。
河南省一家大型三甲醫院的護理部主任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上的護工多是農民工,很多人只是憑經驗護理,而一名合格的護工除了能照顧病人的飲食起居,還應該能夠發現病人病情的細微變化,并給予病人飲食、功能性鍛煉等方面的指導。
為啥不培訓居家護工?從事家政服務行業多年的韓海橋坦言,護工的培訓模式多為手把手的師徒式培訓,一個新護工需要3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獨立工作,這期間還得出工資,遠沒有只提供月嫂、保姆劃算。
現狀家政公司“捎帶”做居家護工
“護工這類人群流動性大、技術含量低,要成立正規的調配公司難度較大。”鄭州市家庭服務業協會副秘書長李海軍說,目前鄭州市尚無一家專業的居家護工公司,很多家政公司只是“捎帶”做居家護工服務,而國家對自聘的護工沒有統一管理規定,也沒有規定明確的管理部門,規范化管理還有一定難度。
據了解,幾年前,鄭州某省級醫院曾把做陪護的農民工召集在一起進行護理知識和技能培訓,護工們的護理水平得到了提高,雇主也比較滿意。但后來因為牽涉收費問題,這種模式就沒有進行下去。
不過,專業的護工在鄭州的不少養老機構已經風生水起。
“護工在養老機構的正式稱謂是養老護理員,養老護理不是簡單地照顧老人,清潔打理,而是一項強調專業技能的技術工種。”河南某養老集團教育培訓部總監張利利說,老年人的護理有其自身特點,像臥床的老年人需要經常翻身、按摩、換床單,如果沒有掌握最基本的翻身技巧,那么每天數次翻身對于老年人和護理員來說,都是負擔。
張利利說,從家庭保姆轉為養老護理員,必須接受一定時間的培訓,涉及職業道德、基礎護理、康復護理等,有資格證才可進入這個行業,他們除了能照顧老人翻身穿衣、喂飯喂藥、刷牙洗澡,還要懂急救,會做心肺復蘇,能進行心理疏導,可熟練測量血壓等。
缺憾護理培訓只面向養老機構
2014年6月,鄭州市民政局和鄭州大學護理學院共同舉辦了幾期養老護理員培訓,通過免費培訓的方式,對300余名未獲得職業資格證的養老護理員進行專業培訓。鄭州市民政局老齡辦主任段玉田介紹說,培訓內容涉及養老護理員職業道德、基礎護理、康復護理等,理論學習和實際操作相結合,旨在提升養老服務隊伍建設,提高養老服務機構的管理和服務水平。
據了解,養老護理員職業等級分為初級、中級、高級、技師四個等級。不過,培訓的對象都是養老機構的員工。
那么,對社會上自聘的護工能否進行此類培訓呢?段玉田表示,民政部門的培訓只針對養老機構。至于社會層面的規范化培訓,就她所知,在鄭州尚屬空白。
建議政府、社會“兩條腿”走路
記者從鄭州市民政局老齡辦獲悉,截至今年2月,鄭州市60歲以上老人達110萬以上,失能、半失能老人有20多萬。而鄭州市現有養老服務機構138家(包含養老公寓、敬老院、光榮院、社會福利院等),床位1.97萬張,入住老人1.26萬人。
這就意味著,絕大部分失能、半失能老人是居家養老,而專業護工的短缺成了“硬傷”。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紀德尚認為,政府部門應將護工專業培訓納入勞動者轉移就業技能培訓范疇,免費培訓和發證。同時,建立護工持證上崗和定期培訓制度,提高護理工作水平,保障護理工作服務質量。
“除了養老機構的養老護理員,目前我國護工市場缺乏統一的政策規范和行業指引,監管存在空白地帶,有關部門應盡快出臺相關政策和管理規范。”李海軍提出,可在政府部門的主導下引進市場競爭機制,培育專業的居家護工公司,逐步形成以派遣護工為主、個體護工為輔的護工隊伍。同時,統一規范護理服務價格,可以使護工的勞動價值更容易得到認同,也使他們的素質可以更好提高。
“工作種類比較臟比較累、護工的社會地位不高、收入較低是導致專業人員不愿擔任這份工作,護工隊伍流失率高的重要原因。”張利利說,如果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并大規模、高頻率地對護工進行免費培訓,也許能夠使整個護工隊伍呈現年輕化和穩定性。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