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5月27日訊(今日早報記者 魏皓奮)
前天,浙江省副省長熊建平在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我省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情況時,談及了我省在“推進適老化小區改造”中碰到的一系列難題,并表示我省要研究制訂適老化改造的具體措施,在老年人較為集中的小區,加快推進無障礙通道、老年專用服務設施建設。
同時,省政府提出目標:確保到2017年,實現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全覆蓋,形成20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
為多層住宅加裝電梯
有了政策但缺乏操作辦法
“服務體系發展不夠均衡,配套政策不夠完善。”熊建平說,“發展居家養老服務的主要政策已經有了,但還缺乏一些具體細化的配套措施。”
比如,在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建設環節,省里已專門安排了補助資金,但在日常運行環節,還沒有出臺經費補助政策,不利于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持續健康運行。
又比如,實施小區適老化改造、為多層住宅加裝電梯,省里的政策意見是明確的,但是,由于這一問題較為復雜,協調難度很大,缺乏行之有效的操作辦法,工作進展較為緩慢。
對策:探索推進住宅的適老化改造,通過房屋租賃置換、加裝電梯等方式,逐步解決老年人行動不便、出行困難的問題。
不少居家養老照料中心
處于停滯狀態
從省人大內司委的調研情況看,一家中等規模的照料中心一年的人工、水電、食材等運行維護費用一般在4萬到6萬元。總體上,維持運行的長效機制未形成。
有的地方財政給予適當補貼,如金華每年每個照料中心補足2萬到3萬元,臺州每年每個照料中心補足0.5萬到2萬元,缺口經費由村(居)委會自行解決,正常運行還要得益于集體經濟好、民間捐助多。
有些地方財政未安排運行補助,村(居)委會籌資力度不夠,照料中心運行一段時間后,處于停滯狀態。
同時,大多數照料中心主要提供用餐配餐、文體娛樂等基本服務內容,針對高齡、獨居、失能、失智等特別需要照顧的老年人,提供上門照料、臨時托養、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服務還比較少。
對策:推進照料中心長效運行,發揮政府、市場以及群體自身的綜合作用,一方面,要分類興建,明確服務對象、人員、成本,規范有序運行;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
全科醫生簽約服務老人
該制度幾乎操作不了
熊建平說,“全省現有的15萬名居家養老服務人員中,專職人員占比不到50%,平均每個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專職服務人員不足3人,總量不足,遠遠不能滿足居家養老服務的需要。”
同時,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不高。從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人員大多數為4050人員,專業護理知識缺乏,難以適應崗位要求,影響了居家養老服務質量的提高。
而省人大內司委也提出專業隊伍比較薄弱的問題,醫療服務人員缺乏,社區醫生一般只有1—2名,平時要為社區居民服務,只能給老年人進行次數較少的健康咨詢,推行全科醫生簽約服務老年人的制度幾乎操作不了。
對策:加強校企合作,職業培訓。全面實施養老護理員培訓計劃,確保到2020年全部持證上崗。同時,鼓勵各地將獎勵補助資金提前到入學或入職環節發放,并在省定標準的基礎上適當提高獎補額度,吸引更多學生報考養老護理等專業并從事相關工作。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