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守望相助,居家無憂

在松臺街道開展的“紅七月·鄰里風尚季”主題活動中,集中展示了鄰里互助范例,進一步推廣“鄰里互助”志愿服務品牌建設。
陳 翔 林 丹攝
▼ 鹿城區很多社區都開辦了免費的智能手機培訓班,讓微信服務進入千家萬戶。
本報記者 張 玫 通訊員 麗 華攝
▲ 今年春節期間,濱江街道新田園社區微信眾籌,為環衛工人舉辦了春節慈善宴。
本報記者
伴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生活條件的變化,鄰里關系不再像過去那樣親密。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如何重拾中國傳統文化中鄉里鄉親互幫互助的美德?溫州市鹿城區的做法可以借鑒。
現代社會,鄰居之間的來往少了,大家之間的感情開始淡漠。如何讓變淡的鄰里關系重新熱絡起來?溫州市鹿城區去年開始探索“互聯網+社區”的模式,建立起了“隔壁鄰舍”網,將時下最熱門的微信群作為新平臺重構新時期的鄰里情。
鄰里就是親人
微信群首先在鹿城區松臺街道桂柑社區試行。社區主任柯建華告訴記者,他們社區包括單位用房和居民住宅總共136幢樓,分成13個網格,每個網格建一個微信群。與此同時,居民們還可以根據各自的需求分門別類建立興趣、服務等多種微信群。為保證網絡安全,同時也避免一些垃圾廣告的入侵,每個網格都有一個網格員,對轄區內的居民實行實名制準入。
桂柑社區老人很多,社區就辦起了食堂,每位老人每個月只要交納400元伙食費就可到食堂用餐,高齡和殘疾老人還有人給送飯上門。老人們不會用微信,沒關系,社區專門建了一個“居家養老家屬群”,老人的子女們每天在群里就能看到義工們發布的信息,知道老人在干什么,吃得好不好,玩得開心不開心等。每個月,社區還要為80歲以上的老人舉行一次熱熱鬧鬧的慈善生日會,至今,已有300多位老人踴躍報名參加。
60多歲的黃玉妹是社區義務巡邏隊隊員,每周一在社區里義務撿垃圾,風雨無阻。她告訴記者,他們這支隊伍有60多個人,個個都跟她年齡相近。“只要心態好,一輩子都是年輕人!”黃玉妹說,義務巡邏隊的工作讓她覺得自己一點都不老,“還能為鄰居們干很多事呢”!
另外,據介紹,桂柑社區每周都舉辦不同的培訓班,每月都有至少一次大型活動,社區里的退休老人都說自己“忙得不得了”!
如今,鹿城區的82個城鄉社區已經被劃分為1062個網格,每個網格包括約3至5幢居民樓。目前,已有48個社區共建立了“居家養老家屬群”、“百好居鄰里互助群”等多達433個微信互助群,一批熱心公益的志愿者也一對一入駐微信群,參與日常維護和管理服務工作,全區鄰里互助的良好環境已經逐步形成。
管理就是服務
鹿城區建立鄰里互助網的另一個初衷,是要努力把鄰里之間的糾紛與矛盾化解在基層。現在,“隔壁鄰舍”網及其微信群形成的鯰魚效應激活了虛擬管理的“輻射效應”,覆蓋到社區的一切活動。
最近溫州下雨,有社區小路上一個小坑積水了,有居民發現即刻拍照發到群里,管理人員看到當天就趕到現場處理完畢。還有一個社區忽遇急事,人手不夠,工作人員在群里發個信息:“誰有空,來幫個忙!”很快就有好幾個人響應……
為了確保微信群的科學規范管理,鹿城區在鹿城新聞網站上線了“隔壁鄰舍”網上互助家園,近期還開發了“隔壁鄰舍”微信互助平臺,在“溫州鹿城發布”公共微信“微服務”欄目中,直接可以跟蹤微信群內互助信息辦理情況,通過PC端和手機端多種形式開啟社區居民網上虛擬生活。在區級層面,他們設立了微信工作群服務中心,鹿城官方微信“溫州鹿城發布”入駐各政務微信群。通過公眾號串聯微群,打造“多群鏈接、一網指揮”的微工作格局,拓寬信息收集渠道,實現“一張網”對接。另外,鹿城區還制訂了《“隔壁鄰舍”微信群互助公約》,引導鄰里互助微信群有序運行,預防、制止不良信息的傳播;出臺《“隔壁鄰舍”微互助中心管理辦法(試行)》、《“隔壁鄰居”志愿者管理辦法》,做好資料存檔登記備案,明確微信群主、管理員、群員、志愿者的相關責任和義務。如群主負責微信群的日常維護和管理監督工作,包括群成員的加入、移出等工作。志愿者要定時瀏覽群內容,對居民要求及時回復、處理,并進行成長指數考核激勵。此外,他們還通過評樹先進典型,提高社區微信互助群的覆蓋面及活躍率,形成示范輻射效應。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鹿城區對社區微信群內反饋的6164個民生問題,已經解決了5415個。
和諧就是幸福
建立“隔壁鄰舍”網上社區,是為了社區居民能夠有效溝通,從而拓寬社區服務的疊加效應,更好地推進幸福社區建設。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