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歲的翁天貴去年把家從錢江六苑搬到了東潤楓華,“熊醫生去哪,我就去哪。” 他口中的熊醫生,名叫熊安勝,是四季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名全科醫生,目前常駐水湘社區衛生服務站,最擅長慢病管理。 翁天貴就是因為這,成了熊醫生的“超級粉絲”。 雖然年紀不算大,但兩年前,他被確診為患有2型糖尿病和高血壓。“為什么?我是一名廚師,說到底還是管不住嘴。”翁天貴說。 一開始他是有些抵觸的。 “年紀這么輕,難道要吃一輩子藥,打一輩子胰島素?”他說,“熊醫生很耐心,他為我普及了很多常識,還告訴我,治療糖尿病就是要緊緊抓牢兩點,管住嘴、邁開腿。” 當江干區去年開始運行醫養護一體化時,翁天貴第一時間與熊醫生簽了約。 “有問題,一個電話就能解決。”這是他體會到的好處。 同他一樣的想法,在江干可不少。截至今年6月底,全區151位簽約醫生共簽約服務110622人,接近戶籍人口的1/3。 上門服務還能省錢,值 在江干,簽約居民可以享受的服務內容主要是“基礎服務包”、“增值服務包”和“個性服務包”三個服務包。 其中,“增值服務包”提供預約診療、雙向診療、聯合診療、專項診療等四診四定服務,服務對象是以慢性病人為主的簽約居民。 上面說的翁天貴,享受的就是“增值服務包”。 家住筧橋街道金色黎明小區的曹水弟,則有更深的體會。 她今年62歲,臥床已經12年。 “病人因患有骶部馬尾神經腫瘤,雙下肢失去知覺,不能行走,大小便失禁,而且肌肉也漸漸萎縮,此外3年前,又并發了2型糖尿病。”簽約醫師林培崇說。 因為癱瘓,曹大媽留置了尿管,每周都要去一趟醫院進行針灸等康復治療。 “這些年,也把孩子拖累不輕。”她說。 自從去年林醫生幫忙,替曹大媽申請了居家醫療服務,還順利地為她立了家庭病床,使得更換尿管、壓瘡換藥、護理康復指導、健康教育等項目都可以在家里完成。“就沒再跑過醫院。”她說。 最關鍵是,花錢少多了。 “曹大媽建床2個月,總醫療費用1100元,醫保結算后個人自負金額僅為112.3元。”林醫生說。 新一輪的簽約工作又開始了 曹大媽這種,就是“個性服務包”。 它的服務對象主要是有醫療需求的失能及半失能老年人、殘疾人和有康復護理需求的居民,可以享受包括急性中后期照護服務、出院準備服務計劃、居家護理、居家康復、居家藥事和居家營養等六大類36項服務。 據統計,目前在江干,累計開展居家醫療服務6812人次,其中更換鼻胃管、導尿管、膀胱造瘺管和康復指導、營養指導等特殊服務140例,建立家庭病床140張,目前仍陸續接到不少簽約居民的服務申請。 為了上門服務能順利進行,自2014年下半年開始,江干區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護士、康復師等300多名骨干人員進行了一次大培訓:有來自臺灣地區耕莘醫院的專家講述老年病護理知識及技巧,有現場動手演練的專業護理實踐培訓。 在今年杭州市開展的醫養護技能培訓考核中,主城區8家衛生系統共評出53名優秀、優勝學員,江干區占15名,優秀率名列前茅。 此外,江干區人民醫院還成立了醫養護服務項目技術支撐團隊,針對醫養護難度較高的幾個技術項目,指定區人民醫院19名專業骨干提供技術指導,必要時陪同社區全科醫生和護士上門服務,進行手把手的帶教,為今年9月江干區全區推開試點做好準備。 昨天起,新一輪的醫養護一體簽約工作又開始了,服務費還是每人每月10元,自己掏10%,其余由財政專項補貼。簽約居民只需付簽約費12元/年,杭州市規定60歲以上的老年人簽約自費部分免費,而江干區把持證殘疾人、失獨家庭也列為免費對象。 想要繼續簽約的居民,別忘了去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咨詢。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