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因素最易致食源性疾病發生,我省每年約有1100萬人次因食品污染引發病痛 專家提醒,公眾掌握更多的食品安全生活常識可有效規避風險 
昨日是世界衛生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食品安全”。記者從湖南省衛生計生委昨日舉行的“食品安全——食源性疾病防控”主題宣傳活動中了解到,飲用水衛生質量問題、肉與肉制品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劑超范圍或過量使用等問題導致的食源性疾病成為當前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按此估算,湖南省每年約有1100萬人次因食品污染引發病痛。湖南疾控專家提醒,五大因素最易致食源性疾病發生,公眾掌握更多的食品安全生活常識,可有效預防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 誤食毒蘑菇,一家四口中毒 典型案例 去年6月,長沙市第一醫院院感科醫生報告該院收治4例病例,疑似毒蘑菇中毒,其中一人搶救無效死亡,其他3人在重癥監護室接受治療。經長沙市疾控中心與開福區疾控中心工作人員現場調查,事發家庭共5人,住在岳陽市汨羅市,他們從山上采摘約半斤重小白菌(菌傘約1~3厘米),煮制成一鍋蘑菇燉湯,當晚食譜還有炒豆角、炒干魚,共3個菜。其中一人因懷孕6個月,未食用蘑菇燉湯。根據病例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判斷該起事件為一起因食用毒蕈引起的中毒事件。 專家分析 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監測科科長梁進軍告訴記者,誤食有毒動植物,是導致公眾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包括有毒蘑菇、河豚魚、發芽的馬鈴薯、豬甲狀腺、處理不當的木薯等。 安全提醒 目前在我國已鑒定的蕈類中,可食用蕈近300種,有毒蕈類約100多種;其中含有劇毒可致死的近10種。疾控專家提醒,識別蘑菇是否有毒,主要從形態、氣味和顏色上來區分。毒蘑菇頂上一般有凸起的疙瘩肉瘤,柄上有環狀物(腳苞),有苦、辣、酸、麻及其他惡味,采后易變色,漿汁多并渾濁像牛奶。由于蕈毒素不能通過烹調、加工破壞,許多毒素無法檢測,目前有效的預防措施是避免食用野生蘑菇。由于對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一旦誤食,應盡早采用催吐、洗胃、導瀉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并盡快到醫院接受治療。 一鍋雞腿,毒倒24名學生 典型案例 去年4月24日,桃江縣疾控中心接到報告,其轄內某中學有50多名學生出現腹痛、嘔吐、腹瀉等癥狀。經過省、市、縣衛生部門調查、檢測,確定該事件為一起金黃色葡萄球菌毒素引起的聚集性發病事件,符合臨床診斷病例24例。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從該校冰柜涂抹樣中檢測出金黃色葡萄球菌毒素。病例全部為學生,所有發病學生均在24日中餐食用了油炸雞腿。 專家分析 梁進軍表示,微生物污染也是導致人們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食品存放時間過長,或是儲存食品的容器長時間未消毒處理,食品加熱時不徹底,使得細菌有足夠的繁殖時間。 安全提醒 家庭準備、加工食物過程中,要保持清潔、生熟分開,處理生的食物要有專門用具,使用器皿存儲食物時避免生熟食物相互接觸;食物要徹底做熟,尤其是肉、禽、蛋、海產食物;熟食在室溫下不得存放2小時以上,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過久存儲食物,熟食再次加熱要徹底。 吃完鹵菜后,女子嘴唇發紫 典型案例 不久前,湘潭市民楊女士吃了些鹵菜后,出現心跳過快、嘴唇發紫等癥狀。經當地醫院診斷,楊女士是亞硝酸鹽中毒。所幸中毒較輕,經治療后已無大礙。原來,楊女士酷愛鹵菜。其母親從附近攤點買了一份鹵菜給她解饞。吃完中飯后不久,楊女士突然感覺身體不適。 專家分析 梁進軍介紹,食品意外污染是導致人們發生食源性疾病的又一重要原因,包括農藥污染、重金屬污染、其他有毒有害化學物質污染等。此外,真菌毒素污染,如食品存放時間過長霉菌毒素生長繁殖;烹調或加熱方法不正確,如菜豆包括扁豆、四季豆、刀豆等未煮熟,均可引起人體中毒。 安全提醒 據介紹,亞硝酸鹽多存在于腌制的咸菜、肉類、不潔井水和變質腐敗蔬菜中,特別是腐爛的菜葉或煮熟的剩菜或新腌泡的蔬菜及咸菜,在腌后一周左右亞硝酸鹽含量最高。因此,公眾要防止錯把亞硝酸鹽當食鹽或堿面用;不要食大量剛腌的菜,腌菜時鹽應多放,至少腌至15天以上再食用。 相關鏈接 食品安全生活常識問答 A、怎樣有效清洗蔬菜農藥殘留? 答:農藥殘留主要是新鮮蔬菜,買回家后,食用前多浸泡,至少30分鐘,沖洗后再烹飪。 B、選擇桶裝水好還是燒自來水好?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