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必經過程
就像成人的生理周期一樣,孩子的成長周期也有高潮和低潮。只是大人能預知自己的情緒感受,但孩子卻還不能。根據國外的調查結果,孩子通常每過半年就會出現情緒波動的現象,所以父母常常突然覺得孩子“變壞了”“不乖了”。因此,預先知道孩子各個成長周期可能出現的行為反應,并做好心理準備,還是相當重要的。
孩子說慌不是故意
孩子的行為是大人世界的反射,有時大人很奇怪孩子為什么要撒謊,但在探究原因之后,卻發現原因可能出在大人身上。比如有些孩子因為害怕被父母責罰而不愿意說出真相,因此,如果父母能夠改變一下教養態度,讓孩子面對問題時多一些信心和勇氣,那么他就不需要編造借口來撒謊。
教養的反作用
對父母來說,養育小孩是一項極大的修煉。我們都說“父母是孩子的老師”,其實“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師”,這就是教養的反作用,通過與孩子的交流,父母也能從中反思自己,進而做出修正。
學步階段最頭疼
“2歲的孩子最讓人頭疼!”相信這句話很多父母都聽過。不過,并非每個2歲的孩子都那么可怕,也許還不到2歲時,孩子就已經出現大人眼中的叛逆行為。
讓孩子自己動手
2歲之后的孩子多半已經有了自我概念,開始察覺到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對許多事情都充滿興趣,總想著“自己動手做一做”,卻又常常因為做不好而泄氣、發火。此外,父母可能因為不堪忍受為孩子善后的麻煩,進而阻止孩子自己動手做,以至產生親子沖突。
其實,這個階段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順著孩子毛發的方向梳理”,如果逆勢而動,那么親子互動的道路一定崎嶇不平。因此,父母要掌握孩子自主性的萌芽,懂得適時放手,讓孩子有機會自己動手做,協助孩子及早掌握應有的能力。
經驗是最好的老師
那么,對于孩子那些令人傷腦筋的搗蛋行為,父母到底該不該阻止呢?這個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孩子的行為是累積感官經驗的最佳途徑,有時不需要過度限制,畢竟“搗蛋”可能只是大人的看法而已,也許孩子自己感覺是完全正常的。當然,這些行為也必須都建立在安全與符合社會規范的前提下。
凡是3歲以前的孩子,注意力都容易被轉移。如果不希望孩子碰到某件物品,父母最好把該物品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同時幫孩子找到其他替代物品,以轉移其注意力,這樣就能避免硬碰硬的正面沖突。http://www.15py.com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