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屠呦呦的諾獎之旅 揭秘青蒿素知識產權如何爭來的
屠呦呦(右)在諾貝爾博物館展示有自己簽名的椅子。
屠呦呦簽名的《青蒿抗瘧研究》(1971-1978)。這本書匯集屠呦呦團隊早期抗瘧研究的成果,記載了青蒿素發現的過程。
中式瓷盤。瓷盤刻有青蒿素的分子結構,并用英文介紹青蒿素為人類抗擊瘧疾做出的貢獻。
中醫藥
給世界
一份禮物
本報訊(記者代麗麗)當地時間12月7日下午2時15分,在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諾獎得主、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發表了題為《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的演講。
在演講中,她首先回顧了青蒿素的發現過程,簡單講述了四十年前,在艱苦的環境下,中國科學家努力奮斗從中醫藥中尋找抗瘧新藥的故事。屠呦呦深有感觸地表示,這段歷程相當艱辛。
西醫為引 中醫為方
屠呦呦認為,學科交叉為她的研究發現成功提供了準備。她展示了一張老照片,其中特別提到了照片當中的著名生藥學家樓之岑,當初就是他指導屠呦呦鑒別藥材。屠呦呦說:“從1959年到1962年,我參加西醫學習中醫班,系統學習了中醫藥知識。化學家路易·帕斯特說過‘機會垂青有準備的人’。古語說:凡是過去,皆為序曲。然而,序曲就是一種準備。當抗瘧項目給我機遇的時候,西醫學中的序曲為我從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準備。”
水缸曾用來當提取容器
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時,屠呦呦強調了一句話“在困境面前需要堅持不懈”。她談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的科研條件比較差,為供應足夠的青蒿有效部位用于臨床,他們曾用水缸作為提取容器。由于缺乏通風設備,又接觸大量有機溶劑,導致一些科研人員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影響。為了盡快上臨床,在動物安全性評價的基礎上,她和科研團隊成員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確保臨床病人的安全。當青蒿素片劑臨床試用效果不理想時,經過努力堅持,深入探究原因,最終查明是崩解度的問題。改用青蒿素單體膠囊,從而及時證實了青蒿素的抗瘧療效。
中醫藥是豐富寶藏
屠呦呦強調,中醫藥是一個豐富的寶藏,值得我們多加思考,發掘提高。中醫藥從神農嘗百草開始,在幾千年的發展中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對于自然資源的藥用價值已經有所整理歸納。通過繼承發揚,發掘提高,一定會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從而造福人類。
她還對當年從事523抗瘧研究的中醫科學院團隊全體成員以及全國523項目單位等表示感謝,銘記他們在青蒿素研究、發現與應用中的積極投入與突出貢獻。
演講的最后,屠呦呦以王之渙所寫的《登鸛雀樓》一詩收尾,希望聽眾們更上一層樓,去領略中國文化的魅力,發現蘊涵于傳統中醫藥中的寶藏。J205
禮物篇
屠呦呦及其他九位2015年諾貝爾各獎項得主12月6日受邀參加諾貝爾博物館活動,并向博物館贈送個人紀念品。
行程篇
4日下午,屠呦呦抵達瑞典斯德哥爾摩的阿蘭達機場,參加“諾貝爾周”系列活動。
6日,屠呦呦及其他諾獎獲得者前往諾貝爾博物館參觀,在博物館里的椅子上簽名并贈送個人紀念品。
6日下午,屠呦呦和其他兩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共同出席新聞發布會。
7日下午,屠呦呦將在卡羅琳醫學院發表題為“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的演講。
8日,當地華人報社將組織交流會,由瑞典醫藥管理局人士和斯德哥爾摩的醫生參加,屠呦呦將和他們共同探討中醫藥話題。
10日下午,諾貝爾頒獎典禮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典禮約一個半小時。瑞典國王將依次為獲獎者頒發諾貝爾獎證書和獎章。
10日晚上,全體獲獎者將到斯德哥爾摩市政廳參加晚宴,屠呦呦等諾獎得主將與瑞典國王進行短暫會談。
13日,屠呦呦離開瑞典結束“諾獎之旅”。
揭秘篇
青蒿素知識產權是這樣爭來的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