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97歲的母親,已經在護理院住了兩年零三個月。她住的護理院管理得很不錯,護工也還認真負責,但兄弟姐妹們還是每天要去陪護,盡點孝心的同時,協助護工將母親照料得更好一些。陪伴意識時清時糊的母親,延長她的生命自然是使我喜悅之事,但面對每天的老老護理,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是:長壽社會的意義究竟何在?
中國人一般是要到失能以后才會去養老機構。失能老人是家庭和社會的大問題。
現代科學的昌明大幅提升了人的壽命,這是個不爭的事實。但與此同時,家家戶戶幾乎都遭遇了一個超級難題:有老人在養老院或護理院,做子女的該怎么辦?盡孝心陪伴老人渡過人生的最后時光,這是沒有問題的。具有儒家文化素養的中國人,一般都不缺這個素質。問題是人究竟應該在怎樣的程度上能忍受怎樣的精神和肉體的壓力呢?這個壓力會有崩盤的時候嗎?這里就涉及到“老老照料”這個問題。
中國的老年人以數億計,是一個龐大的人群。隨著平均壽命的增加,由基本健康的低齡老人照料高齡老人或者失能老人的現象,即老老照料,變得越來越普遍。那么,我們先來看看基本健康的低齡老人的狀況。
六七十歲的低齡老人,如果身體沒什么大問題的話,大部分并不構成養老問題。隨著生活條件和醫療條件的不斷改善,他們活得還很瀟灑,其生活質量與年輕人相比并沒有很大的區別。隨著退休生活的開始,沒有了工作壓力,他們甚至可以說迎來了生命的第二春。那些跳廣場舞的大媽們,就是這樣的一群人。其實也有大爺們,只是因為數量相對少,沒有引起廣泛的注意而已。如今跳廣場舞的大爺們也有了越來越多的趨勢。還有大批熱衷于低價旅游的人群,大多也是低齡老人,他們勤儉節約了一輩子,舍不得花大價錢,又非常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就成為這類旅游的主體。還有許多人按部就班地去上老年大學,豐富老年生活,或者去圓年輕時沒有條件實現的夢想。各種各樣的老年書法班、繪畫班、鋼琴班、舞蹈班,都辦得紅紅火火,甚至常常有爆滿的情況。
這類老人的另一種活法就是給兒女帶孩子。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勞作了一輩子,干活成為了他們的慣性,雖然已經到了該享清福的年齡,但是根本停不下來。而他們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不善于做家務,現在工作壓力大,加班多,又沒有時間做家務。于是為兒女帶孩子,就成為這些老年人樂此不疲的生活內容。他們買菜做飯洗衣服,整理房間,帶孫輩上學習班,補習班,忙得不亦樂乎。
這部分老年人,他們的生命還在以各種形式繼續綻放著光彩。然而如果這些低齡老人家中有老人需要照料,他們的生活就很容易陷入困境。需要照料的老人,可能是他們的父母,也就是高齡老人。
所謂高齡老人,并沒有一個法定的界限。隨著平均壽命的增加,姑且算作90歲以上吧。這部分老年人,即便身體比較好的,生活中也可能需要一些幫助。尤其是一部分喪偶的老年人,除了需要日常生活的幫助以外,可能還需要心靈的撫慰。這些問題一般都要靠他們的子女來解決。而且諸如心靈撫慰這樣的需求,在中國社會,除了家人,是沒有人能夠替代的。
中國當今的社會,說到底還是保留著許多傳統的理念。因為媒體的強大和無處不在,放大了一小部分不孝兒孫的行為,讓人們感覺似乎不孝兒孫滿世界都是,其實不然。據說歐洲老人是不愿意讓兒女侍候的,寧可到養老院去。我不了解歐洲人,不敢妄言這種說法真實與否。但中國的老人大多數是愿意呆在自己家里的。人越老就會越有一種對兒女孩童般的依賴。而中國的大多數兒女們,也將親自侍候老人當作盡孝最好的方式。所以但凡還能在家里維持正常生活的老年人,一般不會去養老院。
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高齡老人的子女就是些低齡老人,他們要照料父母往往會活得很累。因為他們去唱歌跳舞或者照看兒孫,都可以視身體狀況作適當安排,而照料父母則有許多時候有許多必須要做的事情。有媒體曾經報道過一位90多歲的多子女老人,是由兒女們輪流照料,每人一個月,住到老人家里。兒女們感覺非常疲勞。還有一種狀況是老人住在子女家里,無論是固定住在某個子女家里,還是輪流住到幾個子女家里,子女們也都會比較疲憊。

中國式的這種居家養老,可以讓老人們感受更多的親情,也更符合中國目前社會的養老觀念,看起來很美。但是實際上,居家養老不僅會使照料者在體力方面不堪重負,還會產生很多問題,這些問題也是亟待解決,而沒有得到重視的。除了那些有醫療工作者的家庭以外,一般的家庭,沒有多少護理知識,對于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與否沒有正確的認識,因此老人們很可能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護理,一般總是等到病情嚴重了,才去求醫問藥,延誤了疾病的治療。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