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請人后天上午來做家務。”8月10日上午10時,南通港閘區天生港鎮街道顧紅英老人通過家中的服務終端,向安通居家養老服務平臺發出服務申請。服務平臺工作人員立即通過呼叫中心管理系統向線下服務隊派工,一條短信即時發到了一位隊員的手機上。兩天后,服務人員在約定的時間來到顧紅英家提供相應的服務,顧紅英在平臺回訪中對服務表示滿意。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南通市老年人通過各類“互聯網+”平臺接受居家養老服務已經超過20萬人次。
利用互聯網平臺、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居家養老工作結合起來,想法很簡單,但要變為現實,前期需要巨大投入。24個坐席的呼叫中心、數據處理中心、聯網報警系統……成立于2013年4月的安通居家養老平臺投入達到900萬元;安吉通便民服務平臺已先后投入超過1000萬元。
“先期的投入是必需的。”安吉通公司的總經理錢小建介紹,除了添置設備、開發軟件,公司還派出大量人員上門搜集老年人的信息,“姓名、年齡、住址、家庭成員情況、身體狀況、有何需求……信息越完整,我們提供的服務才能越貼心。”
最近,作為試點地區,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在為125名獨居老人安裝煙感報警系統,確保老人住所出現火災險情時,救援人員能夠第一時間實施救援。市老齡辦業務處處長朱鴻彬介紹:“在市區,已經有安通、安吉通、海盟金網等多家企業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中,并且已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一鍵通’救了我的命!”雖然事情過去許久,75歲的鄭玉對安吉通居家養老平臺仍心存感激。去年11月24日凌晨3時,安吉通便民服務平臺電話鈴聲突然響起,值班員楊巧云第一時間拎起電話,電腦上自動彈出來電用戶信息。原來家住崇川區和平橋街道百花苑社區的鄭玉老人突然感覺頭昏、手腳發麻,情急之下,她通過居家養老“一鍵通”求助。楊巧云與老人的兒子取得聯系,得知他遠在青海,又馬上聯系120急救中心,并通知就近的安吉通服務隊員上門協助。20分鐘后,120救護車到達老人家里,并把老人送到醫院搶救,老人終于轉危為安。
“此類事件已經發生過4起”,錢小建介紹,鄭玉是獨居老人,她使用的“一鍵通”手機是崇川區政府贈送的,每月20元的服務費由兒子支付。老人有突發狀況或日常生活服務需求,只要按手機上的一個鍵就可以撥通安吉通服務平臺。
朱鴻彬介紹,市區有3家企業與政府合作,為獨居、高齡等符合條件的老年人配備“一鍵通”設備,使用者已有1萬多人。“老年人不僅在遇到緊急情況時可以使用,如果有代購、理發、家政等需求,也可以通過‘一鍵通’向服務平臺提出。”
“‘一鍵通’只是‘互聯網+’參與居家養老的開始。”海盟金網的副總朱海容一邊點擊公司制作的“智慧養老”PPT演示文稿,一邊對記者說。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各家公司對這項業務的開展都有了新的計劃。
據了解,南通市多家公司準備開發或者已經開發出涉及居家養老服務的門戶網站和手機第三方應用軟件,通過它們,老年人將實現網上購物、訂餐、預訂家政、預約理發,還可以線上支付。一些公司已經開始推廣遠程醫療監測項目,老年人家中只需有一個前置終端,即可對血糖、血壓、血氧、體重等指標進行監測,一旦指標出現異常,服務平臺第一時間將通知老人子女,并通知社區醫療力量上門處置。此外,不少終端產品已經在外地市場投入運用,對有需求的老年人實現了室內安全防控、戶外活動監控、家居生活智控。
朱鴻彬表示,不了解互聯網知識,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是互聯網進入居家養老工作的不利因素。“但是這只是暫時現象,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學會了上網,玩起了微信、微博,‘互聯網+’助力居家養老是大勢所趨,潛力巨大。”他表示,南通將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社會力量將“互聯網+”擴展到居家養老工作的多個領域,為老人居家養老提供更便捷、多層次、個性化的服務。 記者 任溢斌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