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灣里屋場,鄰居們都喜歡往尋委花婆婆(站)家坐坐,閑來聊聊天是鄰居們最自在的休閑。記者張玲
同甘苦,鄰里之間不分你我
瀏陽日報記者張玲
往年這個時候,尋委花最少不了的是套鞋,一場冬雨過后出去一趟,爛泥巴能尾隨到臥室??山衲辏従訋退赓M打上水泥坪,最快樂的事,是穿著棉布鞋,在家門口招待鄰居。
文明之風著陸的地方,龍伏鎮尚埠村“灣里屋場”算一個,這個屋場,二十幾戶人家,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就同舟共濟,幾十年來仍舊不分你我,勝似一家人。
眾人相助老人安享晚年
為記者帶路的是尚埠村村部工作人員黎紅。沿著水泥路尋訪,尋委花就住在最里面,這是一戶還住在老舊房子里的家庭。
尋委花已是82歲高齡,有個60歲未成家的兒子,母子相依為命,靠養豬、養雞、種田、種菜維持生計。
一說起鄉鄰對自己的幫助,尋委花就感動不已。她說,家門前的水泥坪就是鄰居徐文免費幫她打的,沒讓她出一分錢。不僅如此,鄰居家甚至還救了自己兒子一命。“那天我出門了,幸好徐文母親劉果花時常往我家走動,這才發現他中暑休克了,趕緊送他到醫院。”
鄰居徐意輝、劉真存夫妻也是特別照顧尋家,其子女過年還專程送紅包給尋委花,堅持好些年了。“鄰居們都好,我都不知道怎么表達。”尋委花說,什么好吃好喝的,大家都會送一份到她家,也因為眾鄉鄰的扶持,她感覺自己晚年很快樂。67歲的孔繁鑫說,鄰居孔建社,掃地、維護護坡,經常維護到別人家門口,而徐文家不僅打了水泥地坪,還栽種了許多果樹花木,非常漂亮,果實成熟時,整個屋場都來摘,一片歡樂。
鄰里情深不分你我
冬日的午后,空氣清冷,但“灣里屋場”的桂花還在吐蕊,清香環繞,片片銀杏也讓這里更添溫暖色彩。沿著主干道一走,發現這里是一個圓形的集中居住地,據悉以前這里叫孔家組,后來又改為金石組,現在自然形成“灣里屋場”。
這里是一個大家庭由來已久。劉果花說,還記得文化大革命時,很多老師被批,有些人不得不四處躲避,有幾個就恰巧躲到灣里屋場來。照當時情況,誰敢收留“臭老九”,就是和革命隊伍作對,這樣的大帽子,聽聽都令人害怕。但只要有鄰居收留了,誰也不會問為什么,大家都將自己吃的飯菜省出來,悄悄送過去。
“因為都是一家人,做什么事都會站在同甘共苦這個立場考慮。”劉果花說,“往年尋委花就經常去照顧雙目失明的鄰居孔林止,幫他挑水、打掃衛生。如今尋婆婆還總是將自己種的小菜送給鄰居們。”
“很為他們高興,能住在這樣的幸福屋場。”黎紅說,“灣里屋場”人心齊,每個人都當自己是為家人在付出,每個人也將別人當成家人般對待,居民們都積累著沉甸甸的幸福基礎,安居樂業,不分你我。
新聞延伸
在“幸福”基礎上搭建更多“快樂”
村民計劃打造健身場所
瀏陽日報記者張玲
“灣里屋場”的幸福宜居成為尚埠村最典型的屋場樣板,它具備原汁原味的農村風貌,以及溫情團結的鄉土民情,在建設幸福家園時,村民們利用池塘、堤岸等自然景觀,建設出依山傍水、掩紅映綠的田園屋場,既舒適溫暖,又鄰里相守,互幫互助。
唯一的遺憾,是沒有健身場所,這也是很多類似屋場亟待完善的地方。
“我們正規劃改善。”村民表示,屋場門口有一個舊學校,計劃將其重新建設,打造成文化娛樂場所。其實市文明辦早在“淳風美德潤瀏陽,幸福屋場倡新風”活動中,已經對如何完善幸福屋場有了指導性建議,要求各屋場利用當地空余地、村民空余房屋、閑置老屋等建設農家書屋、農民課堂、百姓舞臺、青少年活動中心、黨員活動室等活動場所,同時鼓勵各屋場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資源,精心策劃和籌辦各類文化活動,努力打造“一屋場、一品牌”,舉辦“周末我登臺”、“廣場月月樂”、“節日家家歡”、“趣味運動賽”、“廚藝大比拼”等屋場文化活動,培養村民文藝愛好,豐富村民精神生活。
值得父老鄉親驕傲的是,在家鄉的規劃建設中,已經讀書出去的各種人才,開始不斷回報家鄉,有像孔端午、徐果花的子女一樣投資修路建花園的,也有像徐意輝、劉真存的子女一樣每年看望慰問老人家的。黎紅笑著說,“灣里屋場”會越來越幸福,還有更多屋場也會打造出各自的特色,幸福宜居。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