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由揚州大學化工專業學生王明明和楊文盼研發出的“廢棄膠粉綠色復合化制備磁性及吸波彈性體材料的關鍵技術”獲得了國家專利,并與揚州合力橡膠制品有限公司初步達成成果轉化意向。該項成果在第13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上獲得了二等獎。 在揚州大學,像這樣的創新實踐還有很多。2013年,該校在全國“挑戰杯競賽”中連續第三次捧得“優勝杯”。這些成績的獲得,是揚州大學多年來深化實踐育人,探索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最新注腳。 完善培養機制,催生創新氛圍 “是學校的創新機制,讓我實現了大學的科創夢想。”農學院大三學生陳盛杰最近開心不已,他的科研作品“T-DNA標簽法克隆參與控制水稻葉色的OsGUN4基因”在全國“挑戰杯競賽”中榮獲一等獎,同時受到多家科研單位的關注。 大一下學期,他申報的課題獲得校級科創基金立項資助,通過“研本1+1”引領計劃,他與研究生楊晴晴建立結對關系,并得以進入江蘇省“人獸共患病學”重點實驗室開展科學研究。 近年來,該校不斷完善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越來越多的學生參加到創新實踐中來,并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等活動中多次獲得佳績。學校2項成果榮獲2014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該校還被評為“全國創新創業教育研究與實踐先進單位”、全國大學生KAB創業教育基地。 據了解,揚州大學所有學生大一期間可以結合個人興趣和學習能力申請轉專業,學校分層次、分類別單獨開設實驗課程,實驗室全員全天候開放,設立創新實驗室和創新學分,鼓勵學生參加科研和創新實踐活動。從2009年起,學校將就業創業課程列為通修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并計2個學分。 2013年,學校獲批成立的“國家級生物科學與技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直接面向研究生和本科生開放,師生共享,協同創新,培育了一個個科研成果。生技學院本科生陶成武三年多來一直泡在實驗室,他的作品“基于李斯特桿菌載體的結核病新型疫苗的構建及其保護性免疫應答”也榮獲全國“挑戰杯競賽”一等獎。 據了解,揚州大學著力推進實驗教學改革,學生可通過“開放實驗教學網絡預約系統”“實驗教學開放管理系統”“自主創新性學習系統”“實驗虛擬仿真系統”等開放性平臺開展自主學習和創新實踐活動?,F有學生社團800多個,其中創新實踐性社團占3/4。該校還先后舉辦了8屆校級挑戰杯競賽,共有1800多件作品參與交流展示,成果不僅僅限于文、理、工、農、商等傳統學科,服裝設計、創意創業甚至是廚藝改進等創新類作品也走上了前臺。 “好機制營造好氛圍?!毙|h委書記夏錦文說,“創新型人才培養已經不是塔尖的工程,而是貫穿于教學、育人的全過程。我們關注的是大部分學生都能成為創新實踐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構建多個平臺,累積創新沃土 2013年3月,揚州大學首個公益創業團隊“創藝家”正式成立,團隊通過制作(留守兒童與大學生志愿者共同制作)、包裝和銷售橡皮章,募集資金,為留守兒童搭建手工教室。產品推出市場即受到熱捧,僅去年國慶小長假就銷售橡皮章近300個,累計籌集資金近6000元。在去年舉行的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該項目勇奪金獎。 從“潮革匯”到“創藝家”,揚州大學創新之火漸成燎原之勢。去年10月底,該校“大學生創業苗圃”順利建成,這是繼大學科技園、東關街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廣陵學院大學生創業孵化園之后重點打造的又一個大學生創業實踐與創業項目孵化基地,苗圃占地3000平方米,目前已有27個創業項目正式入駐,其中4個項目為正式注冊公司。 曾被評為“中國十大杰出青年農民”的杰出校友程立力就是學校堅持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受益者和傳承者,他創立的江蘇立華牧業有限公司與動科學院共建了“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2013年被列為國家級“本科教學工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 揚州大學高度重視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平臺的建設,每年撥款50萬元成立“大學生學術科技創新基金”,并結合國家、省和校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協同構建“三級項目聯動機制”。10年來,該校共有3500多個項目獲得校內基金資助,有352項創新訓練項目獲得省級資助,178項獲得國家級資助,累計資助金額近千萬元,其中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立項數位居江蘇省同類高校之首。此外,學校還與海信集團、揚州市青年創業交流服務中心等企事業單位以及宜興、張家港、如東、金壇等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學生實習就業創業實踐基地253個。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