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諾丁漢大學兼任孔子學院院長多年,花的時間和精力不少,從來沒有得到一點額外的報酬,但是,我很開心。 中文非常難學,外國人學中文可以,而能夠當中文老師的“老外”卻只能用手指頭來掰。還是中國人聰明能干,不僅可以把英文學好,還能用英文給外國人教中文。 中國的崛起,需要外國人了解中國,而沒有語言,卻不能溝通。中國要走出去,必須想辦法讓外國人學中文。 孔子學院應運而生。許多外國人不喜歡孔子學院,是因為怕中國人占領他們的市場。有些中國人認為孔子學院亂花錢,是因為他們不了解中國走向世界的艱難和必要性。 孔子學院成立10周年,習近平和李克強都親自給外國合辦孔子學院的大學校長寫信,感謝他們對孔子學院的支持。 這說明國家對孔子學院戰略地位的重視。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孔子學院,我下面轉載一篇報道復旦大學在海外孔子學院志愿者的文章,以便大家知道孔子學院的一些情況。 文章來源:2014-10-23 復旦青年 (復旦青年記者 周丹旎 主筆,復旦青年記者 白劍悅 報道本文首發于復旦青年微信平臺,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2013年9月中旬的一個傍晚,一位英國母親帶著剛放學的兒子匆匆趕到諾丁漢大學的Amenities Building,敲開了一樓教室的門。彼時付曼正在講臺上向底下二十七位學生做自我介紹。看到這對滿懷歉意的母子,付曼笑著示意他們入座。 付曼是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2012級研究生,這是她赴英國諾丁漢大學孔子學院后上的第一節漢語課。這天的課上,她從“a”、“o”、“e”開始,教授了中文的十多個拼音,在座二十七位老少不一、職業各異的學生都學會了用拼音拼出漢語的“爸爸”。 從2004年第一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掛牌成立到現在,中國國家漢辦已經在全球122個國家合作開辦了457所孔子學院和707個孔子課堂。每年,許多和付曼一樣的志愿者通過國家漢辦的選拔,分赴世界各地開展為期一年的漢語教學和推廣。迄今為止,近百名復旦大學學生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他們主要是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的在讀研究生。在海外孔子學院工作了一年后,去年奔赴全球的志愿者們如今都已經回到了學校。 上好異國的漢語課堂 去往不同國家和地區,志愿者們分配到的教學任務也各不相同。有的志愿者會教授大學生或者來自社會各界的成人,而有的則要教授當地的中小學生。這些漢語課程包括三個部分:大學、中小學校的正式課程;面向全社會開放報名的漢語培訓課;到企業或政府等單位開設的漢語VIP課程。除此之外,孔院還會受邀去當地中小學校開辦“孔子課堂”——宣傳和講授中國語言和中國文化。 劉晨辰是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2012級的研究生,去年她赴英國愛丁堡大學孔子學院做志愿者,孔院在愛丁堡大學內與之合作開設漢語“操練課”——為已經上過語言理論課的學生提供漢語知識點的訓練,包括詞匯、語法和口語。 操練課的課堂練習和給學生的作業具體內容都由志愿者們來策劃,讓劉晨辰頗費心思的是課堂練習,“你不能只說:‘好,你們來練習。’你要告訴他們練習的內容,怎么練習,以及你要準備練習所需要的材料。” 為了幫助學生學習漢語的量詞,劉晨辰曾精心制作了一套教具,她為每個常用量詞找對應名詞的圖片,把量詞和圖片打印出來并剪裁成小卡片,上課時發給學生,讓他們試著把量詞與名詞的圖片搭配起來。“他們開始會猜應該怎么對應,但是反復訓練后學生會發現對應同一個量詞的東西形狀相近,比如一塊手表、一塊面包,所以就會很快記住。”劉晨辰回憶。 接觸大學生和成人學生的志愿者如劉晨辰、付曼,大多覺得學生上課時“很配合、態度很好”,而另一些被派往中小學的志愿者們似乎就沒有這樣的幸運。 “大家在去往目的地之前并不知道自己會被派往什么學校。”國際文化交流學院2013級研究生邱菡坦言,“到了曼谷,我被學校校長帶到泰國東北部城市那空帕農,負責教當地的公立中正學校的一到三年級。” 孩子們跟初來乍到的中國老師熟絡起來以后,邱菡發現他們其實都是“混世魔王”。由于泰國與中國在文化氛圍和教育模式方面的差異,泰國的學生在課堂上“特別頑皮”。當生氣時,邱菡會提高嗓音批評他們,有調皮的男生甚至鸚鵡學舌般模仿她說話,“最鬧騰的時候,一個班上大概只有兩個女生在認真聽我上課。” 對去往中小學的志愿者而言,控制課堂紀律成了大問題,孩子們的不配合一度讓身在異國他鄉的他們深感挫敗和失落。“那時候會懷疑自己的能力,覺得是自己做不好,”國際文化交流學院2012級研究生劉美月回憶說。她在匈牙利布達佩斯的一所匈中雙語學校做志愿者,最難過的時候,劉美月甚至后悔當初來到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 然而在她的努力下,情況一點點好轉:“我會給他們樹立榜樣、獎勵乖孩子小紅花,還根據每個孩子的特性重新安排了座位,把安靜的和吵的、成績好的和不那么優秀的人安排在一起,然后在小組間形成競爭機制,讓他們成為一個整體互相監督,后來漸漸的就不需要我提醒了。”看到學生的變化,劉美月深感欣慰。 孔子學院的學生們 “瑞典的大學是面向所有成年人開放的,只要在這個大學注冊了,就可以憑興趣選修很多課程。”國際文化交流學院2011級研究生許議元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孔子學院任教,她班上的學生囊括各個年齡層次,來自社會各界。 “來上中文課的學生里,有的人是因為工作需要,有的是純粹出于興趣,還有的可能是因為自己交了個中國男友或中國女友。”許議元說。 而在付曼的班上,有對年輕的英國情侶至今讓她印象深刻。“那對情侶說他們現在的感情淡了,希望通過共同學一門語言來修復他們的感情。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說要學就學最難的,所以決定來上漢語課。”付曼笑說。 許議元剛到瑞典的時候覺得瑞典人“看起來好冷漠”,二三十個學生坐在下面,臉上沒什么表情,就這么直直地看著她,遇上陰郁的天氣,學生們更是垂頭喪氣。課堂氣氛若是沉悶,許議元也連帶著覺得緊張,于是她嘗試在課上做各種活動試圖調動起氣氛。漸漸的,她發現原來瑞典人就像一個椰子——外面很硬,但是慢慢把它鑿開來以后里面是特別軟的。“他們一旦被調動起來可以非常非常嗨,非常有創意。” 圖為許議元的外國學生們表演繞口令 讓許議元記憶猶新的是一次期末口語考試,原本只是給定話題的小組討論,結果學生們把租房、看病、談天氣等等話題串在一起,自帶道具,聲情并茂地排演了一出小型的生活“舞臺劇”,這群開始時安靜、“冷漠”的學生著實令許議元出乎意料。 如果是被分配到中小學,純真的孩子則往往會給予特別直接的情感回饋。劉美月回憶時說道,她所帶的小學生“都特別喜歡上漢語課”,一年級的孩子特別熱情,在走廊上遠遠地看到她就會大聲呼喊,跑著步沖過來給劉美月一個“熊抱”。上漢語課學生們要到專門的教室,幾個特別積極的孩子往往剛下了課就跑去辦公室找劉美月要教室的鑰匙,急著去開門搶座位,“我每次走進教室的時候,就看見他們坐在里面像小鹿一樣伸長了脖子等我,讓人特別有成就感。” 一年的志愿期快結束的時候,有個女孩寫了一張小紙片偷偷塞給劉美月。女孩寫的是匈牙利語,劉美月就找到了學校里的本地老師為她翻譯,“后來我知道那女孩在紙片上寫的是‘我的媽媽是一媽媽,劉老師你是我的二媽媽’。”說起這個細節,劉美月眼睛濕濕的。 大學生們似乎有更含蓄的情感表達方式。有節課付曼教他們互問對方生日的口語對話,對話間學生就知道了付曼的生日,他們悄悄記下了日期。在付曼生日當天,她的講臺上出現了一張繪著百合花的卡片,上面用歪歪扭扭的中文寫滿了生日祝福。 “這是我第一次以老師的身份收到學生的生日祝福,那個時候覺得自己真的是太幸福了。” 自我挑戰和完善的過程 瑞典的冬天,早上十一點日出下午兩點日落,格外漫長的夜晚讓異國的工作生活也顯得格外艱難。天黑的時候,許議元還是要在辦公室和大家討論課程或者安排活動,她回憶說,“感覺自己就像一個陀螺一樣不停地轉沒有止境……” 許議元住在斯德哥爾摩郊區的一個紅色小木屋里,屋子建在山坡上,往下走是一個湖泊和一片小森林,風景如畫,卻也冷清荒僻。工作之余,書籍成了她的一大慰藉,“瑞典人很喜歡送書,是標志性的禮物之一,甚至還有人送過我一本他的博士論文集。那段時間我靜下心來看了很多書。” 一年的海外志愿者經歷,不僅是向外國人輸出中國語言與文化,對不少志愿者而言,這是一次艱難的挑戰,也是一次完善自我的機會。 邱菡剛到泰國的時候,暴雨停電,她臨時住在另一個志愿者的學校,宿舍就像一個大大的倉庫,雨點在她們頭頂的棚子上乒乒乓乓地敲打了一夜。 而接下來的一年里,邱菡漸漸感受到了遠遠超出“旅游大國”這個簡單稱謂的泰國風貌。泰國學生會在“拜師節”上向她下跪;五六年級的孩子會專門修習烹飪課;在各種大大小小的佛日上,他們穿著白色的衣服上學,請僧人來學校念經講演……她在那里結識了不少華裔,那時有個華裔鄰居大伯,是在泰國的第三代移民,常常熱情地請邱菡去家中吃早飯、喝咖啡。至今邱菡還通過微信或者電話與當地的華裔叔叔阿姨保持著聯系。 出國前,付曼自覺已是足夠獨立的人,到了英國后才發現,還有更多可以自己完成的事,“英國人工費很貴,而且到了晚上六七點工人早就下班了。”無奈之下她上網找教學視頻,自己學著修好了太陽眼鏡。而她的兩位室友則在零基礎的情況下摸索著掌握了很棒的廚藝,“她們很享受這個,會查找各種菜譜,做出來給朋友和附近的鄰居品嘗,真的是廣受好評。” 從中國派往海外的志愿者們擔當的遠不止簡單的漢語教師的角色,也在無形中成為外國人認知并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教學之外,志愿者們參與到孔子學院舉辦的各種中國日、中國節等文化活動中。 在泰國度過的春節,林婧和其他志愿者們制作了許多展板,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節日、剪紙、中國結、包餃子、中國傳統服飾、京劇等等富有中國味的東西,和當地人共同慶祝春節。在當地的春節晚會上,孩子們表演中國老師們為他們排演的歌曲、舞蹈和書法展示。 斯德哥爾摩孔子學院每到傳統節日會舉辦“文化茶館”,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們組織學生一起制作過節要吃的傳統美食:包餃子、做月餅、包粽子等等,“來參加活動的人特別多,除了中文本專業的,還會有很多韓語系、日語系的學生參與進來。”許議元回憶說。 “在國外他們往往不會把你的言行舉止看作是個人的行為,當你做了一件什么事,他們不會說某某怎么了,而是中國人怎么了,”同是12級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研究生的許穎覺得,在新西蘭奧克蘭孔子學院的一年里,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作為文化使者的身份,“所以平時會很注意自己的言行,希望自己不要丟中國人的臉,希望他們能喜歡你這個人,喜歡中國。”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