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軍老師做經驗交流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是向軍,非常榮幸能有這樣一個場合和平臺,讓我向大家匯報我在烹飪職業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我是一名職高畢業生,1983年進入勁松職高學習中餐烹飪專業,1986年留校做老師。30年來,我和我的母校——勁松職高共同成長,共同感受著中等職業教育的變化與發展,在多年的烹飪教學中,我也逐步形成了自己對于烹飪職業教育的一些理解和認識。
一、融菜系精華 樹勁松烹飪品牌
1、博采眾長做大廚
我是一名教師,也是一個廚師,傳承祖國博大精深的烹飪文化與技藝,是社會賦予我的職責,也是我追尋多年的職業理想。說到傳承,應該是先有“承”而后有“傳”,所以就不得不先說說我的從藝之路。
我是勁松職高第一批烹飪學生,母校是我廚藝學習的起點。在這里學到了技術,也深深銘記,要想成為一個好廚師,要有持之以恒、吃苦耐勞的毅力、要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和海納百川虛心好學的學習精神。
正式工作以后,我沒有放棄廚藝的學習,在繁重的教學工作之外,我的寒暑假節假日,差不多都花在了廚房里。為了廣泛學習,博采眾家之長,1994年,在勁松職高郝守本校長的引薦下,我正式拜“國寶級烹飪大師”王義均為師,學習魯菜。通過師父的言傳身教,以及與屈浩、大董等中國烹飪界響當當的師兄弟們多年的交流,我深刻的認識到“藝無止境”四個字的含義,30年來,我廣泛地學習川、魯、蘇、粵各菜系的技藝精華,在仿膳飯莊、豐澤園飯店、京倫飯店、凱賓斯基飯店、揚州春蘭大酒店、廣州白云賓館、新加坡金山大酒樓等幾十家餐飲企業,都留下了我學習實踐的身影,自己的烹飪技藝也不斷提高,2011年我被中國烹飪協會認定并授予中國烹飪大師稱號。
2、國際交流融創新
更要感激學校的是,隨著國際合作辦學越來越深入,學校給我提供了很多次到瑞士、英國、德國、芬蘭、法國等國家進行廚藝學習交流的機會。讓我感受到西餐廚師敢于變化,敢于創新的文化理念。也使我感到自身閱歷的不足,我決定也要把西餐學好,為古老的中餐注入創新的活力。
通過多年的廚藝學習,我的技藝在提升,我對烹飪文化傳承的理解也在加深。我逐漸認識到:菜系技藝融合、中西文化融合是烹飪發展的大勢所趨任。身在文化融合的嶄新時代,身處流派薈萃的首都北京,任何固守烹飪菜系藩籬的積習,任何堅持中西烹飪文化水火不容的淺見,都不利于中餐烹飪文化技藝的傳承發展。
3、技藝傳承有特色
作為學校烹飪專業帶頭人,我將這種烹飪傳承理念也融入到了專業教學中。勁松的烹飪教學在內容設計上,不再選取任何一個菜系作為主攻方向,而是以基本功為基礎,博采眾家之長,汲取各地各派的技藝精華,讓學生在有限時間內廣泛學習中餐烹飪中最具生命力的技術與文化。而在教學具體實施上,則在傳授傳統技藝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生烹飪創新意識的培養。這在我剛才的公開課上也有所體現,學生在學完宮保雞丁后,嘗試著運用技術做其他原料的宮保類菜肴。這種不墨守成規的創新意識,是傳統中餐烹飪文化中所缺乏的,也是推動烹飪技藝不斷發展的動力源頭。說到底,文化融合的烹飪傳承觀,不僅是為學生在短期內適合北京餐飲行業就業需要,更重要的是開闊學生的眼界,拓展他們的思維,讓博大精深的傳統烹飪技藝在他們手中能夠不斷發揚光大。
二、創課改新篇 領烹飪職教發展
1、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創新烹飪教學
從教28年,別人是在講臺上摸爬滾打,我則是在灶臺的爐火與蒸汽中摔打錘煉,從一個初出茅廬的留校生到今天被評為北京市職教名師、優秀教師,期間收獲的不僅僅是成績和榮譽,更重要的是我對烹飪教學真諦的反思和領悟。
隨著課改的深入和自己在教學上的成熟,我逐漸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教學觀:我認為烹飪職業教育的課堂教學應當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這種綜合職業能力,不僅包括烹飪的基本功,還包括廚師基本素養、語言表達、溝通合作、自主創新能力、以及符合廚房安全衛生規范和質量標準的實際生產能力。服務于這一核心,我在烹飪教學中提出并實踐了“情境合作學習模式”
情境化的合作學習組織:我的學習小組不同于一般合作學習小組,它是模仿廚房工作崗位的設置而建立起的學習小組,每組由5—6人組成,組內仿照企業廚房設置廚師長、主管、監督員、炒鍋、上雜、打荷等崗位,組內同學輪換擔任不同崗位。
情境化的合作學習任務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