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路上有您相伴真好
2015年9月10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青年教師是學校的希望,代表著一所大學的未來和發展方向。在中國海洋大學就活躍著這樣一群青年教師,他們青春陽光,勇于擔當;他們積極向上,充滿理想;他們以激情點燃青春,以愛心感召心靈。他們用睿智和真情吸引著學生求知若渴的目光,并在教與學中,與學生共同成長。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聆聽三位青年教師與學生相伴成長的故事。
徐德榮(右一)和同學們交流
徐德榮:懷一顆赤子之心,為孩子而譯
作為一名教師,他不僅課講的好,而且充滿童趣,喜歡寫詩,還深得全院教職工的喜愛,被教師、學生親切地稱為“暖男”,他就是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的徐德榮老師。
2011年9月28日,在中國海洋大學的春季學期課程教學評估總結表彰會上,有五門課程獲得了優秀,徐德榮主講的《中級英語》成為文科領域唯一入選的課程。在這令人欣喜的時刻,徐德榮首先想到的是應該感謝自己的學生,正是有了他們的支持和傾聽,以及在教學上的探討與交流,他才能把這門課講好,這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此前,在給學生的信中他這樣寫道:“我很珍惜班上的每一位同學,喜歡讀大家的每一雙眼睛,那每一雙眼睛都是一首詩,一股泉,一幅畫,比如黃美珊的眼睛里的快樂與頑皮,黃婧眼里的溫和與從容,劉夢然眼里的靈動和活躍,申美玲眼里的理解和執著……這些眼睛如星光,會永遠掛在我心里藍色的夜空。”
課堂上的徐德榮總是熱情似火、激情澎湃,一門單調的語言課在他的講述中變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他對英語的如癡如醉、娓娓道來也深深地影響著臺下的同學們。“徐老師的微笑我印象深刻,懼怕英語20多年,現在開始喜歡英語了。”“喜歡他的課,也如喜歡他的詩,令人沉迷其中,忘記了時間。”又是一年教師節,同學們紛紛通過微信回憶著那份美好的過往。
“當課程結束的時候,同學們涌上講臺與我合影留念,并把貼有他們照片的贈言送給我。”四年過去了,徐德榮依然記得那動人的一幕。他特意選擇了一個安靜的夜晚,去細心品讀學生的贈言。“讀著讀著,眼睛開始濕潤,內心如洗”。
徐德榮從事的是兒童文學翻譯研究,1978年出生的他,始終懷有一顆童心,他對待學生也是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給他們寬容和自由發展的空間。“對學生,我只建議、不批評。”有一次課上,徐德榮批評了一位同學,發現效果也不是很好,為此他一直心里不踏實,感到內疚。從那時起,他覺得批評不見的效果會好,尊重人、理解人永遠是好的。
徐德榮不僅是學生“最喜愛的老師”、“優秀班主任”,也是我國兒童文學翻譯界一名優秀的青年學者。他申報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誰為孩子而譯?”和國家社科項目“兒童文學翻譯的文體學研究”在國內都屬首個,當前,在國內這個至高點屬于他。他翻譯的《紅狐》、《跛腳迪吉》、《綠野仙蹤》等兒童文學作品深受中國小讀者的喜愛;他主譯的《黃金時代的中國兒童文學》(漢譯英,朱自強著)成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重大項目,為西方國家了解中國兒童文學發展,促進中西文化交流開啟了一扇窗。
2014年10月,在為慶祝中國海洋大學建校90周年而召開的“全球海洋峰會”上擔任同聲傳譯的正是徐德榮和他的同事梁紅。作為一名優秀的口譯人才,徐德榮曾多次擔任山東省、青島市、中國海洋大學的會議翻譯工作,國際海水淡化大會、國際納米科技年會、青島國際商標節、國際獸醫大會以及學校一些重要外事活動的現場都曾回蕩著他那低沉渾厚、富有磁性的聲音。
徐德榮喜歡寫詩,他的詩率性而為,富有生活氣息,開車等信號燈、在海邊散步、朋友的聚散離別都會成為他寫詩的靈感激發點,《向海而生》、《送別》、《今夜,只關心月亮》、《致畢業生》、《蚊子司晨》一首首富含哲理的小詩,通過他的微信傳播出去,竟然粉絲無數、點贊率很高。有讀者留言:“非常喜歡徐老師寫的詩,幽默灑脫,又時而充滿童趣,富有想象力。”“徐老師的詩充滿童真,因為他有一顆赤子的心。他的詩不失睿智,因為他熱愛生活。懷著這樣熱愛生活,時刻能夠從生活中發現美的心,他怎能不全心對待學生,使發現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靈在年輕的學子身上也生發出來呢?
“孩子、學生都是我的老師,他們給予我的比我給他們的多”,徐德榮說,剛翻譯出來的作品,他會首先拿給兒子讀,也會與自己的學生分享。“懷一顆赤子之心,為孩子而譯”是徐德榮進取的方向,“今年會有八、九本圖畫書出版,相信讀者會喜歡。”言語間是他的自信和微笑。
張婧(左二)和同學們交流
張婧:正能量的傳播者
2014年夏天,對于化學化工學院32歲的青年教師張婧來說有點糾結,秋季學期開學,學院決定讓她擔任新生班的班主任。“當時有點犯怵,自己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而且要跟他們相處四年,總擔心做不好。”回憶起剛接到通知時的感受,張婧依然記憶猶新。后來,在學院領導的鼓勵下,她放下壓力,決定挑戰自我,試一試。一年下來,她不僅毫無壓力,而且愛上了這份工作,還和2014級化學2班的35名“孩子”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30多個鮮活的青春交到自己的手上,作為班主任我能帶給他們什么?把他們引導成什么樣的人?”初為人師的她曾經冥思苦想,也曾到處取經問計。在歲月的流逝中,在實踐的摸索中,她慢慢體會到這是一個斑斕的舞臺,白紙、顏料都在,需要她和學生一起動手描繪四年的美好畫卷。
每年的秋季學期是張婧最忙的時候,她在魚山、嶗山兩校區都有課,在魚山主要是給海洋生命學院的學生講《無機及分析化學》,在嶗山給化學化工學院大三的學生開專業課。“記得張老師給我們講‘薛定諤方程’時,先講了‘薛定諤的貓’,又講了‘薛定諤的滾’,那些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講解,現在想起來,依然很開心,印象特別深刻。”2014級海洋生物技術專業的張天琦說,“在課堂上,張老師還會和我們分享一些典故,以及她的所見所聞,引導我們去思考、去領悟其中的道理。”
訪談中,張婧說的最多的詞是“偏心”和“虧欠”。她覺得自己每周兩天在魚山上課,還有一天在嶗山講專業課,平時又有科研任務,偶爾還要出差,這樣就有些虧欠2014級化學2班的同學。為了彌補這種缺憾,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向心力,使同學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她可謂費勁了心思。
為磨練同學們的意志、培養毅力、強健體魄,張婧和班委一起組織策劃了“10公里徒步行”活動,她和同學們一起從嶗山校區西門走到了石老人海水浴場。在隨后的聚餐活動中,她讓每一位同學介紹下自己徒步行的感悟和收獲。“同學們很珍惜在一起交流的機會,那些認為自己不能走完全程的學生,從中學到了堅持和毅力。”張婧說,他們約定大二的時候走20公里,大三的時候走30公里,大四的時候繼續維持30公里,還是挑戰40公里,視情況而定。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需要自己的英雄,學生中間也需要有自己的“學霸”、“學神”。為了引導學生更好的讀書,張婧又組織了“讀書會”活動,同學們圍坐在一起,把自己讀過的好書彼此分享,交流閱讀的樂趣和收獲。讀書會的氣氛竟然出奇的好,這超出張婧的預料,大家踴躍發言,積極討論。“特別是男生,在這里我要表揚一下我們班的男生,他們讀書的范圍廣、視野寬,為同學們提供了許多閱讀的好建議。”言談間,張婧流露出小小的成就感。張婧說,她想把自己的資源與同學們一起分享,計劃請一些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參加讀書會,通過他們的閃光點來激發學生潛在的正能量,慢慢蓄積,四年后肯定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在課堂上張婧是學生的好老師,在生活中,她又成了學生的知心姐姐。2014級化學2班入學的第一天,張婧去東區宿舍看望學生,東區距離校園較遠,她很是為女生的安全擔心,不但千叮嚀萬囑咐——要結伴同行、不要熬夜到很晚。她還專門去找了學院領導,請求把女生調回校內居住,但學院也有困難,一時解決不了。2014年的圣誕節,2014級化學2班的12名女生很開心,她們收到了班主任老師送給她們的禮物——“防狼警報器”。“這只是一個預案,希望給學生提個醒,加強自我防范的意識。這次,我有點偏心,沒給男生準備禮物。”張婧說。此外,為了幫助家庭困難學生,張婧還積極爭取引進社會資源,在她的努力下,愛心企業在化學化工學院設立了每年5萬元的德育助學金,幫助家庭困難品學兼優的學生。解決困難的同時,也激勵著這些學生們,讓他們學習企業的擔當,懂得承擔社會責任,將來有能力了,也要幫助他人。
張婧的科研方向是海洋有色溶解有機物(CDOM),隸屬楊桂朋教授科研團隊。考大學報志愿時,受家庭的熏陶,她一度想學陶瓷專業,后來在父親的建議下,學了環境工程。后又進入中國海洋大學師從孫英蘭教授,繼續深造,博士畢業時她從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搬進了一條馬路之隔的化學化工學院。從原來的物理海洋學轉向化學,面對陌生的專業,很多知識要從頭學起,刷瓶子、出海采樣、測樣,在同事的幫助下,每一步她都走得扎實而穩固,從學科交叉的角度出發,她把物質輸運的數值模型運用到化學研究里面,收到了許多意外之喜。
張婧性格開朗外向,有許多業余愛好,如彈鋼琴、讀書。“現在孩子太小,工作也比較忙,鋼琴已經很久不彈了,但讀書的習慣還保持著。”她笑笑說。初為人師,張婧覺得自己除了授業解惑,還要帶領學生們成為有底線,懂感恩,做一個擁有正能量和傳播正能量的人,并陪伴他們養成正向思維、正向解決問題的習慣,而這正是她作為一名青年教師領悟到的“傳道”的真諦。
董平(右三)指導學生做實驗
董平: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對于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董平老師來說,她的初心就是做一名學生喜愛的老師,授予他們知識和學問,走出校門時每個人都有好的前程和歸宿。
1980年出生的董平,是青島人,也是一位地道的中國海大人。自小在青島長大,她對海洋有一份特殊的喜愛,上大學時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海大。“后來讀博士、博士后也去過上海、美國等地,但還是喜歡家鄉的這片海,這里有我熟悉的學習、科研環境,還有老師、同學陪著我。”董平說,這也促使她2008年博士畢業后留在母校當了一名老師。
已經畢業參加工作的2010級生物工程專業的李想至今依然記得,在他們班的迎新晚會上,有一位背著單反相機、跑前跑后給大家拍照的“學姐”。后來,這位勤快的學姐,通過QQ把每個人的照片傳給大家的時候,同學們才知道,這就是他們的班主任董平老師。
2010年7月,從美國剛剛博士后出站的董平就迫不及待地回到了中國海洋大學,她早早就獲悉了讓她擔任新生班班主任的消息。“我很期待,早就盼著這一天了。”憶起當時的心情,董平依然難掩激動。為了能與這批90后的小孩和諧相處,她事先做了很多功課,請教有經驗的老師,上網查閱資料,了解他們的文化習慣、業余愛好,甚至連新生代的偶像明星、網絡游戲她也去做了補課。
“大學是學生獨立生活的開始,他們已經成年,我給他們充足的空間,自己管理自己,必要時加以引導。”談起學生管理的經驗,董平說,她的經驗是學院黨委書記林洪傳授的“班級管理,選好班干部很重要。”班長、團支書、學習委員……都是大家民主選舉,選出來的人也是心服口服,各司其職,把一個28人的班集體搞的井井有條、欣欣向榮,身為班主任的她既放心,又省心。任興晨是班上的學習委員,是同學們公認的“學霸”,她不僅自己學習好,還主動幫助大家學習,每到期末考試就義務給同學們講解疑難點。“有一次考試的前夜,這小姑娘跑到男生宿舍給全班男生講了一晚上的試題,那次考試我們班的《物理化學》通過率特別高。”談起這些,董平臉上掛著笑。
學生的學習不讓董平操心,生活上也并沒牽涉她太多的精力,倒是董平自己樂意和學生糾纏在一起。李想說:“董老師喜歡和我們一起吃飯、唱歌、跳舞,她為人風趣幽默,毫無隔閡。”班主任不是“保姆”,但學生有困難了董平還是積極的幫著解決,有學生丟了錢包回不了家,她買好票送上車。學生內心有解不開的疙瘩,她會幫著排解。時間久了,同學們給她起了一個昵稱“平兒”,還專門準備了一個小本子,記錄那些“寫給平兒的話”。
董平是學生喜愛的“優秀班主任”,也是一名認真負責、嚴謹治學的教師。李玉芝是董平的研究生,也是她的教學助手,談起董老師的治學嚴謹她深有體會。“上課前,做試驗用的材料她都讓我們先試用下,確認材料可用,并能得出準確的試驗結果,她才給本科生用。”《基因工程實驗》是2015年春季學期,董平給2013級生物工程專業學生開的課,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親自操作的機會,她把22名學生平均分成了兩組,單周給1組上,雙周給2組上,如此“小班制”授課,學生們受益很大,她卻增加了一倍的工作量。
董平的課輕松、自由,在學生中有口皆碑。“我的課堂是開放式的,老師和學生一起講”董平說。2013級的潘芳依然記得在一次實驗課上,她的同學張玉松因為對堿基酶切概率的知識點有疑義,就花了近半個小時的時間給董老師和同學們講解他的計算和觀點。到第二次課的時候,他通過自己的推導,發現了自己的錯誤。“董老師總是引導我們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給我們主動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潘芳說。學期末,董平的辛勤付出有了一個圓滿的結果,《基因工程實驗》在學校的課程教學評估中獲得了優秀。
在科學研究上,董平視自己的導師薛長湖教授為偶像,她從美國回來后加入了“國家青年千人”梁興國教授的團隊,此后在核酸營養代謝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她已主持和參與科研項目10余項,發表論文40余篇。最近她和課題組成員提出的關于食物中的核酸最初的消化在胃部,而不是在小腸內的觀點,發表于Nature系列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引發了學界對這一問題的重新思考和探討。
董平是一個很懂生活的人,喜歡做家務,廚藝精湛,種植花草,愛好攝影,為人豪爽,樂于助人,深受同事和朋友的尊敬與愛戴。
同一辦公室的李敬老師即將休產假,她放心的把自己所帶的班級交給董平代管,董平樂意效勞,她喜歡這種當“干媽”的感覺。
關于中國海洋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