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新聞網5月14日訊 (陳龍山 張立建)經典誦讀、清晨灑掃……坐落于美麗、富庶海濱城市的石獅實驗中學附屬小學(以下簡稱“實中附小”)的一天悄然拉開帷幕,學生們通過耳濡目染的傳統文化和親力親為的勞動實踐,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同時,文明禮儀教育和學生的生活技能養成也是該校德育工作的一大亮點。
“我校成立至今僅四年,辦學過程中堅持以德育為首,注重營造和諧的人文環境,構建具有傳統文化的特色校園。”實中附小校長許天坑表示,德育工作不是喊口號,要落到實處才能發揮作用,“這也是社會和家長對這一新校園認可的一大重要因素。”
小學是學生良好行為品質的重要時期,作為一所“年幼”學校,許天坑認為構建一個具有家庭親情積淀的校園文化氛圍十分重要。“通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帶動形成親情氛圍,能讓師生關系將更加融洽,同事之間、同學之間也能形成互幫互助、互相關心的良好風氣,并在學生之中代代相傳,通過親情為紐帶,還能將學校文明禮儀教育活動延伸到家庭,實現學生、家長共同受教育,最終達到文明整個社會的目的。”
該校德育處負責人介紹說,學校考察、結合各地辦學特色后,在《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制定了《石獅市實中附小小學生日常行為100個細節》和《石獅市實中附小小學生一日常規》等校本課程,加強學生的習慣教育與訓練,強化學生的禮儀和文明禮貌教育。
“德育工作是一個漫長、曲折和反復的過程,學生年齡差異等主客觀因素都不同程度影響對學生進行行為養成教育的質量。”實中附小德育處負責人認為,這種情況下應該多采取實踐體驗形式進行教育,“通過開展固定的教育活動能加深學生對行為規范的認識和感知。”
《弟子規》、《三字經》、《古典詩詞》……實中附小通過每天15分鐘的晨讀,讓學生從文中感悟積極的人生理念和道德精神,使學生從中受到積極的影響;該校還將每學期開學初第一個月定為“常規教育月”,開展“小眼睛看大社會——評議不文明現象”,以及定期在寒暑假期間開展“認星爭優,做美德少年”等一系列喜聞樂見的活動。
“灑掃成習慣,應對知禮節”是該校開展學生常規教育的一大特色,根據各年級學生身心特點,有區分性地開展有助于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生活技能活動。“我們既重視學生的文明意識,也重視學生在生活勞動中不斷提升自我,一、二年級開展‘我是生活小達人——穿衣比賽’,三、四年級開展‘廚房巧巧手——剝玉米’等比賽。”
行走校園發現,僑光城市少年宮、烹飪教室、手工室、鋼琴房等各類拓展教學教室一應俱全。其中一間手工室為該校結合地域優勢,開展服裝設計及T臺走秀。“石獅是服裝名城,很多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服裝及面料,我們開展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鍛煉學生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情感,還能幫助學生們進一步認識家鄉、熱愛家鄉。”
烹飪課也是備受該校學生喜愛的一門課程,今年清明節該校舉辦了一場制作潤餅的比賽,弘揚和傳承閩南傳統文化習俗。“這間教室可以同時容納一個班級的學生,是目前石獅市比較完善的一間烹飪教室,上課前由學校出資讓學生自行采購食材,然后分組進行廚藝比拼。”
“小餐桌大文明”,作為該校的行為規范養成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餐桌文明也是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一個平臺。走進該校食堂,樓梯過道、走廊、餐廳墻壁等均貼有文明標識語和食物介紹,每個年級的餐廳還分別取名“森林廳”、“海洋廳”、“天空廳”等,讓學生倍感溫馨舒適。
在許天坑看來,學生的行為養成不僅需要學校開展教育活動,還需要每位家長通力合作。實中附小至今已先后邀請當地資深校長為學生家長開講座,還邀請臺灣的教育名家現場傳授經驗,同時該校還積極推動“家長進課堂活動”,讓各班充分利用家長資源來教育和感染學生的行為習慣。(完)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