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記者馬利 實習生王迪)蒸饅頭、打燒餅……這些很多年輕人都不會的傳統廚藝,成為石家莊外國語學校五六年級小學生的必修課。平日里從不為一日三餐發愁的小學生們,在烹飪教室里當起小學徒,拿搟面杖搟劑、抹油酥……手忙腳亂地制造美味。 學生變身小廚師 “做油酥需要用到面粉、油、鹽,咱們把一勺油燒熱,澆到4勺面上,像打雞蛋一樣攪拌,”六年級8班的同學們第一節烹飪課學習打燒餅。頭頂廚師帽、穿上圍裙、戴起套袖和口罩,小學生們裝扮成小廚師,開始制作美食。 課程一開始,專業的廚師先向同學們示范了打燒餅的一系列步驟,和面、做油酥、制餅、烤制。為了保證每個同學有充分的操作空間,獨立完成整個操作過程,一堂烹飪課最多接待36名學生,分成6個小組,每個小組一個大操作臺,保證一人一套炊具。同學們手忙腳亂地烹制他們的美味,有的同學面餅搟破了,有的同學油酥放多了,有的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面皮也疊不方正,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有可能出現。兩節課連排,同學們有足夠的時間制作兩個燒餅,下課前,噴香的燒餅出爐了,好多同學都舍不得吃,要帶回家讓父母品嘗。 擔心安全不能因噎廢食 負責烹飪課的田亞老師說,開課前特別擔心小學生們看到廚房里的鍋碗瓢勺好奇,動起來沒有深淺,傷人傷己。因此一個教室安排了三名老師同時負責,對刀具、灶具的安全操作進行重點講解,“往烤箱放面餅這一步驟,老師都守在烤箱前,盯著學生操作”。 經過一個多月的實踐后,田老師發現,第一次進烹飪教室,同學們對廚房里的所有炊具都充滿了好奇,有的同學看到操作臺上擺著的裝飾水果,忍不住拿起一個桃子,就往嘴里塞,快到嘴邊時才發現那是仿真的。但是燃氣灶、烤箱這些危險性高的設備,同學們還是比較有分寸的,都在老師的指揮下使用。1:10的師生比,老師也能照看得過來。“現在最喜歡的就是烹飪課,覺得做飯是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小學生張九玄說,勞動中體驗到的快樂一點都不亞于學習上考高分所帶來的滿足感。每次上課快結束的時候,他們都會清洗炊具、擦操作臺、拖地,整日里飯來張口的孩子們有的回家也開始清掃自家廚房,幫家人分擔一點家務了。 動手能力培養舍得花時間 “現在學生的動手機會越來越少,掃地、洗衣服、打掃房間、做飯這些最基本的家務勞動,家長們都包辦代替了,把所有的時間都讓位于文化、藝術的學習,生活能力方面存在短板。” 石家莊外國語小學相關負責人介紹,家庭是訓練孩子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的主要場所,但是家長在孩子自理生活能力與習慣的培養上普遍存在三種態度:一是對孩子過度寵愛,不忍心讓孩子自己動手;二是認為孩子年齡小、能力差,以后再學習也不晚;三是怕麻煩,與其讓孩子慢慢學,不如自己替他做。這都剝奪了孩子實踐的機會,最終導致孩子在社會適應能力、自我創造能力和責任心義務感方面都有欠缺。“烹飪之外,學校還將引入更多的勞動技能作為學生必修課程,培養學生生活的能力。” 老師給學生做示范。本報記者 馬利 攝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