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城區教育局局長項海剛先生致開幕詞
當一堂課既有歷史知識又有科學原理、有數學計算的同時也有技術與工程的內容,而且語文老師、數學老師和科學老師齊上陣,你還能Hold得住嗎?
7月15日,第三屆“全球教育共同體”小學教育國際會議在杭州市崇文實驗學校舉行,來自美國、加拿大、芬蘭、北京、杭州等多地的教師專家共同執教并探討“去學科化”的課堂學習。
 崇文實驗學校教師團隊執教《孔明燈》
崇文實驗學校:孔明燈課程“串”起多門學科
“你們知道的飛行器都有哪些?”“孔明燈為什么會飛上天?”“怎么才能制作一盞孔明燈?”
今年的小學教育國際會議的教學主題是“飛行器”,崇文實驗學校的教師團隊周向鵬、譚鵬飛、劉璨、陳菲四位老師選擇研究孔明燈。首先,教師拿出孔明燈并提問:“這是什么?”接著又拋出一個問題:“孔明燈為什么會飛上天?”接下來,“怎么才能制作一盞孔明燈?”這一問題,巧妙地將學生們帶入到“制定研究計劃、合作研究問題”的環節,層層遞進引導學生思考。
這一堂課,既有歷史知識,又有科學原理,還有數學計算,同時也有技術與工程的內容,而要設計和制作孔明燈,也就涵蓋了藝術和動手能力等。
周向鵬老師說,孩子的天性是動手去操作,不是聆聽獲取知識。現在不少課本知識脫離孩子們的真實生活,要從生活中選取他們感興趣的內容,他們才有動力去學。這恰巧也應了本次會議的主題:“真實地學”。
什么是真實的學習?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教授梁國立說,目前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是跟著教材、書本去學,但學的東西對所面臨的現實生活卻沒有多大作用。雖然書本的知識易于評價,但與真實社會相結合才更有意義。比如廚師學藝,不是光背菜譜,更要下廚房才能真正地學到廚藝。所以,在真實的情境中去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
 俞國娣校長代表崇文實驗學校全體師生向與會教師致歡迎辭
專家:“去學科化”的項目制學習成未來趨勢
此次國際會議,來自美國、芬蘭、加拿大等國的教師也走上崇文的講臺,給崇文的孩子帶來一系列的課程,其中就包括了芬蘭埃斯波市赫爾辛基大學師范教育部門Innokas Network的負責人Tiina Korhonen女士及其帶領的芬蘭教師團隊。
“我們芬蘭的教師這次給中國的學生帶來的課程是《橋》,課程會通過講解橋的結構、力等方面,把數學、科學等學科知識結合進來,并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建造自己的橋。”Tiina Korhonen女士說,這次因為課時有限,很多課程來不及展開,比如學生到室外尋找堅固的結構并拍照等環節,更有利于學生將堅固的結構融入自己的設計當中。
據Tiina Korhonen女士介紹,芬蘭很多課程都以去學科化的項目制學習方式展開,學生通過完成一個又一個的項目,融合學習各學科知識,不斷鍛煉自身的綜合能力。“不要把學習當學習,培養綜合能力很重要。”她表示,項目制學習會是接下來芬蘭小學課程的發展方向。
這一理念,與崇文實驗學校校長俞國娣的想法不謀而合。這幾年,崇文實驗學校的項目課程建設逐步成熟。“以一二年級為例,崇文一共有九個主題的項目學習,一般一個月會開展一次,項目學習的主題來自于生活,會涉及到各個學科的知識。”俞校長介紹說。
比如圍繞“我的母親”主題,課程會由繪本、畫畫、唱歌等多種方式讓孩子表達情感;“火車”主題則模擬真實的火車站場景,制作火車票,經歷購票、上車,最后還研究火車的歷史。此外,崇文實驗學校六個年級全部推出期末免試生,免試生在學期末最后兩周進行主題學習,學校還在平常安排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學習。
“現在的課堂去學科化是一種趨勢,老師們不能被教材框死,要主動給學生創造他們感興趣的主題,讓學生的學習力得到提升。”俞校長表示。(文/羅夏蘭 通訊員/楊帆)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