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09】
寫在土地上的青春
——記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馬慶

針對青年學生普遍認為農學專業“吃苦多、收入少、地位低”,他總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們愛上農業;針對農學專業實踐及應用性極強的特點,他從教30多年來每年堅持與學生同吃同住,參與生產實習;不論歲月如何變遷,他始終還能記起教過的每一個學生的名字。30多年從教,默默無聞;30多年從教,他始終守護農業生產的安全底線,把一生的青春寫在鄉土中國的土地之上。
——題記
作為改革開放后內蒙古農業大學第一屆農學專業畢業生,馬慶因學習成績優異,留校任教至今。出身雖非名校,但他三十年如一日,影響和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輕學子,深得廣大學生的愛戴和教師的尊重。
革新教育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服務三農的意識
盡管國家和社會需要一大批有志青年源源不斷地補充到農業科技隊伍,但對于青年學生而言,普遍認為選擇農學專業就意味著“吃苦多、收入少、地位低”。有些專業教師認為做學生的思想教育是團委和學生處等學生工作系統的事,教師只管專業教學。但馬慶始終認為,讓學生認識到農學的重要地位以及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崇高,并樹立吃苦耐勞的精神應該是專業教師的份內工作。
“精彩一課”是馬慶激發學生熱愛專業和學習熱情的法寶。自參加工作以來,馬慶潛心研究教學方法,博覽無數經典和專業研究書籍,一直堅持在教學崗位第一線,即便當了研究生導師和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項目等重大科研項目之后,依然堅持為本科生上課。其中《作物育種學》已連續主講31年,而且31年來從未用過重復的講稿,每堂課都精心準備。
在馬慶的課堂上,“綠色革命之父”、“水稻之父” 等無數古今中外農學家的奮斗歷程、對人類的貢獻以及給予我們的啟示如數家珍,校友和學校前輩的成功案例更是細致剖析,自己幾十年從事科學研究的實踐經驗與理論知識娓娓道來。他的課堂教學效果得到了同學的廣泛好評,已成為內蒙古農業大學農學院的示范課程,供年輕教師觀摩學習。許多學生都是在上了馬慶的《作物育種學》之后立志要報考本專業研究生或從事作物品種選育工作,馬慶的研究也備受研究生考生青睞。
“被需要應是我們擇業的標準”常被他用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專業思想。在課堂上,馬慶經常講述他和同事研究解決農業生產急需解決的問題受到社會尊重的故事,以此說明農學專業的價值。他與兩位教師通力合作,經過7年的不懈努力,共同培育出油用亞麻新品種“內亞3號”,獲得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受到農民超乎想象的喜歡和尊重的故事深深感染了無數同學。許多學生正是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意識到,農民對農業科技的需求還遠遠沒有被滿足,學生們將來發揮作用空間極為廣闊。
從“內蒙古小麥高產育種協作攻關”到“向日葵抗病新品種選育”,再到“東北平原西部春玉米小麥持續豐產高產高效技術集成創新”,馬慶更是不厭其煩地分析闡述他所從事的每一項科學研究的選題背景、要解決的農業生產重大問題,特別是農民將由此得到的收益等,以此幫助學生樹立學農、愛農以及服務三農的專業思想觀。
也正是這種教育方法,吸引了許多學生參與到他所主持的科研實踐中,不僅完成了畢業論文,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專業熱情。據粗略統計,先后有140余名本科生和20余名研究生直接參與了馬慶主持的科研項目,他所指導的本科畢業論文多次被評為優秀論文,部分學生還由此獲得了自治區的獎勵。
在馬慶眼里,人才培養至關重要,他成功將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有機結合在一起,為農科人才培養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技術途徑。
“馬老師老兄”還能記得25年前的學生名字
針對農學專業實踐及應用性極強的特點,從教30多年來,馬慶每年堅持承擔實踐教學任務。在內蒙古農業大學農學院現任教師中,馬慶是與學生在實習基地共同生活和工作時間最長的教師。
從1983年至今,在校外基地帶隊實習16年,其中每年在實習基地和學生同住2個月以上。對農學專業而言,長期在實踐教學第一線就意味著與艱苦為伴。然而吃苦對馬慶來說早已習以為常,無論在年輕時,還是現在,他總是把艱難和重擔留給自己。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