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原標題:小學六年級試點“走班”制 
學生在上廚藝課。京華時報記者王海欣攝 “上周我在學校12個教室上課”、“走班上課,我容易把書和水杯忘在教室”……昨天,記者從北京市十一學校一分校了解到,從本學期起,該校六年級所有科目全部開放選課,小學生們走班上課提前熟悉初中特點,實現小升初無痕銜接。班級里不再有班主任,學生們也不需要參加小學畢業升學考試,通過一貫式升學,讓學生們有一個快樂的畢業學期。小學生走班上課,這在全市小學生中尚屬首次。 □改革舉措 必修課采取小班分層教學 北京十一學校一分校是由北京群英小學與二零六中學合并而成的九年一貫制中學,并入十一學校后,去年3月起更名為北京十一學校一分校。 在合并前,小學與中學都不是家長眼中的好學校。十一學校一分校五六學部主任朱月玲說,過去,六年級第二學期全年級師生要為升學而戰,一輪又一輪復習、做卷子,很多學生不到校上課,在家請家教進行升學輔導。“孩子很累,家長糾結。” 兩校合并后,學校成為九年一貫制中學,全部使用十一學校的課程體系,大約有1/3的老師從十一學校派來。為了讓孩子們快樂起來,學校取消升學考試,開始嘗試自編教材。教材在十一學校教師的指導下,由分校老師不斷整合,最終達到小學與中學無縫銜接的目的。 朱月玲說,改革后,語文、數學、外語作為必修課采取小班分層教學,更有針對性地授課。如數學由弱到強分成了數學一、數學二、數學三三個層次。成績不太理想的主要用來補習小學知識,以老師講授為主。中間層次的以自學和老師輔助為主,老師會在教學中加入初中的學習思維。成績較好的學生則以自學為主,老師會針對性地輔導一些難題,培養孩子更為活躍的數學思維。而語文和外語都采用了基礎語文與基礎英語配合模塊教學的方法,包括現代文閱讀、英語閱讀等。記者看到,在《基礎語文》的教材中,不再只有課文和知識點,而是包含了北京文化知識、春天的特色活動、作家介紹及離別前對學生的情感疏導等。 記者了解到,分層教學后,每班最多24人。僅數學班就從過去的4個傳統班擴展為7個班。在數學水平比較高的數三班只有17名學生。記者在教室看到,學生們的教室大都空出了一大半,上課的方式也更輕松,有討論式的,也有授課式的。由此,學校也打通了老師間的通道,很多初中老師進入小學教學。 選修課學生最愛學習廚藝 有趣的是,無論是分層的必修課還是多達37門的選修課,都需要學生網上選課,一些熱門課程還需要“秒殺”。 朱月玲說,對于分層教學的必修課,在選課前老師會向家長說明學生的水平和建議類別。選修課則完全看學生的喜好選擇。 最受畢業班學生歡迎的是廚藝課,記者在學校看到,24個小學生分為4組,在廚師老師的帶領下親自做小炒黃牛肉。徐宸說,已經學會做藍莓山藥,涼拌豆腐絲。選這門課的還有很多男孩子。 朱月玲表示,每門課最多可選24人,網上秒殺也是希望孩子從小就學會選擇的能力,對喜歡的課程有排序能力。如何確定這些活潑好動的小學生按時到校上課了?原來學校已開發了自己的課程App,上課前,任課老師都會按照系統中選課學生的照片一一確認,課程結束后,直接在網上對學生評價即可。 學生走班也意味著傳統的自然班被打破,原來吃喝拉撒全得管的班主任被取消,而是通過導師制來代替。朱月玲介紹,原來的4個教學班變為8個導師班。這也改變了需要班主任上課管紀律的情況,學校希望讓老師真正成為孩子的朋友。 □學生說 走班認識很多新朋友 記者在學校的調查問卷中看到,學生們都統計了自己開學第一周上過課的教室,少的有10間,多的則達到了17間教室。 面對新的上課方式,學生們都表示非常喜歡。六年級的鄒亞卓說,自己一周一共在10多間教室里上課,認識了很多新朋友。 剛開始,小學生愛落東西的毛病還沒有改掉。幾乎所有六年級的孩子都在教室里落過東西,水杯、衣服、書本,但他們很快就養成互相提醒的習慣。 “開始的時候還需要看課表找教室,后來就都記住了,手機里也有課表。”鄒亞卓說。幾乎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有把東西落在教室的經歷。“丟了東西我就回憶今天去了哪些教室,然后一間一間找。”有的學生說,后來同學之間都互相提醒不要落東西,老師也會提醒大家。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