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促銷旺季釋放擴內需三大信號——消費新勢力調查及未來展望(一)
新華社記者張遙 王政
杭州(CNFIN.COM / XINHUA08.COM)--年度網購促銷旺季近期拉開帷幕。以912億元成交額刷新消費紀錄的“雙11”剛剛落幕,起源于美國的“黑色星期五”又瞄準了中國市場,消費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勁引擎。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發揮消費對增長的基礎作用。受訪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從消費數據和跡象來看,跨境電商火熱、線上線下消費融合、農村市場加速接入互聯網,是當前我國網絡消費的三大趨勢,互聯網是挖掘內需的發動機之一,進一步開掘內需還需補齊短板。
——消費需求升級:跨境電商對接中國消費“新中產”
從阿里巴巴、京東、亞馬遜等國內外各大電商平臺的最新情況來看,相比往年促銷季大打價格戰,今年不少商家轉向主打特色商品、全球優選,滿足轉型中的消費需求。
為了趕上中國的消費熱潮,電商巨頭亞馬遜將美國商家感恩節前后的折扣促銷“黑色星期五”提前開啟,這也是亞馬遜繼去年之后,第二次將“黑五”促銷開進中國。在亞馬遜中國網站,今年的“黑五”促銷覆蓋了整個11月,供應美、英等35個國家和地區的500萬種商品。亞馬遜中國總裁葛道遠表示,舉辦中國“海外購物節”是希望讓每一位消費者,無論身處中國何處,隨時隨地都能夠輕松獲取到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高品質國際商品。
剛剛落幕的天貓“雙11”購物節上,海淘成為最大熱點。全球化是今年天貓“雙11”的主題。在預售階段,13個國家館預售的進口食品已經賣空,10個海外商家和品牌預售額破千萬、向億元逼近。零點過后僅10分鐘,消費者就在天貓國際購買到來自41個國家和地區的2605個海外品牌的商品。中國消費者創造了兩個世界記錄:一個是3000萬中國消費者在“雙11”當天購買了進口商品,另一個是24小時內產生交易的國家和地區達到232個。
從數據來看,母嬰用品仍然是中國消費者海淘的剛需,但海淘需求正在多元化。有人這樣形容自己“親子”的一天:把新西蘭奶粉裝在美國奶瓶里喂養孩子,再用日本洗滌液清洗餐具,出門散步把孩子裝進德國產的童車,回家則為他們澆上法國浴液洗澡。
天貓“雙11”進口商品成交排名前五位國家分別是美國、日本、韓國、德國、澳大利亞,最熱門成交品類是母嬰、美妝、醫藥保健等,其中母嬰大類商品成交占比近30%、美妝成交占比22%,中國媽媽成為進口消費絕對主力。網易旗下主打進口電商的考拉海購數據顯示,奶粉、紙尿褲為代表的母嬰類產品也是位居近期成交首位,而美妝、日用品、家用電器同樣位列前茅。
電商平臺的大數據印證了中國消費升級的趨勢。阿里巴巴近期用其平臺上沉淀的大數據勾勒了一幅“中國新中產消費群體”畫像:在淘寶天貓月均消費超過4000元的用戶已達800萬——這個數相比去年翻了一倍,蘋果產品排在購買成交額首位,旅行、運動、科技、文化類產品是他們的消費重點,這與過去網購“廉價”“劣質”的形象已大不相同。
從年初的“日本馬桶蓋”到11月接連而至的海淘熱,中國的內需正在升級,但國內的品牌打造、制造設計水平等并未跟上,“雙11”熱潮將給制造業帶來冷思考。
——消費結構升級:O2O融合從買商品到買服務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以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結構升級。最近半年,京東入股永輝超市、阿里巴巴牽手蘇寧,今年國內零售企業相繼結盟,出現明顯的線上線下聯動特點。網購折扣旺季的一系列消費熱潮顯示,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為代表的移動支付成了線上線下的連接器,餐飲業、健身房、交通出行、金融服務甚至云計算服務也都加入網購促銷戰局,爭享消費盛宴。專家分析認為,這背后是消費從產品向服務拓展的新趨勢。
線上擁抱線下是拓展消費的趨勢之一。蘇寧上海浦東云店是蘇寧在國內開設的首家“云店”,整合其線上的電商平臺與線下門店資源。浦東云店店長潘正權說,今年“雙11”除了購物,消費者可以在店內獲得美妝課堂、廚藝培訓等體驗,拓展了服務的空間。
O2O的另一面,線下零售企業、服務業紛紛主動接入“互聯網+”尋求轉型。創建于清朝末年的胡慶余堂國醫館,凸起的黑字招牌印在杭州河坊街的一整面臨街外墻上引人注目。“去年我們網店備貨300萬在'雙11’銷售一空;今年我們備貨1000萬,燕窩、蟲草、野山參品類都是今年第一次拿到網上賣。”胡慶余堂電商部總經理廖立新告訴記者。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