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形式正隨時代發展而變化
七道極具“意頭”的粵菜,整齊劃一地擺在課桌上,準備接受評委們的評分;臺下40多名中學生屏息呼吸,緊張地期待最后的評分結果。大家別以為這是什么大型的廚藝比賽,這只不過是佛山十四中綜合實踐活動的其中一項———烹飪課,該校初一級40名學生正在進行綜合實踐活動期末測評。
勞動課變身綜合實踐
要說起綜合實踐活動課,還得從勞動課說起。勞動課對于70后和80后的人來說并不陌生,清理學校衛生死角、幫忙搞實驗室衛生、乃至菜地除草、施肥……這些都成為他們學生時代的集體回憶。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勞動課慢慢淡出了學校生活。 桃園小學地處南海區獅山鎮松崗,學校周邊依然保留一片片綠油油的菜地。“學校雖然地處農村,周邊還有部分農田,但傳統意義的勞動課學校已經沒有開設了。”桃園小學副校長溫旺華介紹說。記者在佛山二十四小、佛山三中初中部、許海中學、佛山一中等多所學校了解過,傳統意義的勞動課現在也沒有開設。“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傳統的勞動課肯定要改,為了讓學生接觸和了解社會,學會生存和生活,現在教育部門規定開設綜合實踐活動必修課,相當于原來的勞動課,但范疇比原來勞動課更廣。”佛山三中初中部副校長余燕瓊解釋說。 市教育局綜合實踐活動教研員張海洋介紹說,2001年新課程改革后,綜合實踐活動成為一門新設立的必修課程,綜合實踐活動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四方面內容。“傳統意義的勞動課是指勞動技能教育,只是綜合實踐活動其中一項內容。”張海洋解釋說。
因地制宜開發校本資源
綜合實踐活動要求在小學3年級以上至高中開設,每周1至2課時。“和語、數、英等學科一樣,有參考教材,要求保證課時,不同的是,綜合實踐活動是非學科的、獨立的課程。”張海洋說。學校可以根據學生和學校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分獨立模式和整合模式,獨立模式是指綜合實踐課四大板塊相互獨立,但現時我市開展的主要以整合模式為主,也就是說,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等內容有機結合。 佛山三中初中部以課題研究帶動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不同學科設立不同的實踐活動,如歷史科組的《走近祖廟》、地理科組的《走進東華里》、生物科組的《探究影響生態平衡的因素》等,“活動雖然是某一學科,但它是綜合性的,既有研究性學習,也有社會實踐性質,同時也結合信息技術教育,目的是為學生多動手提供實踐平臺。”該校副校長余燕瓊介紹說。 學農是為學生提供勞動與技術教育,事實上,近年的學農活動也賦予了新的內涵。佛山一中近兩年每年都組織高一級學生到清遠學農一周。“學校舉行學農活動,既讓學生了解農村現狀,學習勞動技能,也要求學生在學農中提出自己的研究課題,探究生活中的真諦。”佛山一中校長毛雨初說。
培養科學素養社會責任
市教育局綜合實踐活動教研員張海洋表示,綜合實踐活動與傳統的勞動課有共同之處,都是打破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隔閡,以活動為主要學習形式,強調學生親身經歷,不同的是,綜合實踐活動內涵更豐富,讓學生在“做”、“考察”、“探究”、“設計”、“創作”、“想象”、“反思”、“體驗”中發現和解決問題。 南海區許海中學去年曾開展“我要賺錢”實踐活動,500多名學生分成10個小組,每小組本金50元,讓學生們通過賣報紙、賣牛雜、賣糖品、甚至外出打工賺錢。學生翁健聰談到,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這次活動,讓自己切身體會到父母賺錢不容易。 綜合實踐活動課帶來的教學效益,讓教育人士津津樂道,如讓學生學會了生存技能,學會了理解與尊重,培養了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等。 南海桂城劉先生的兒子讀小學四年級,他對兒子參加綜合實踐活動持積極態度。這學期學校組織學生到清遠體驗農村生活,劉先生專門請假陪同前往。劉先生說,綜合實踐課雖然每周有一節,我個人認為還是不夠的,因為孩子每天都忙著功課,能體驗生活的機會真的不多。 (記者 徐林清)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