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教科書,濃濃愛國情。在由市教育局與成都日報社聯(lián)合主辦的“蓉城少年會 銘記與傳承”抗戰(zhàn)主題微視頻大賽中,雙眼井小學自編自導自演的情景劇《珍貴的教科書》成功入圍總決賽。
“咫尺文殊圣殿,比鄰文豪故居。”雙眼井小學坐落于近代文學泰斗巴金故居——正通順街99號,學校靠水為名,在多元包容的現(xiàn)代辦學實踐中,形成了“水的品格、善的教育”這一獨特的校園文化。
多元積善課堂
走進雙眼井小學,頭戴“善少年”帽的同學們正在認真維護校園秩序,兩扇大大的“善”門,具有深刻寓意,跨過這道門就是對向“善”的一種承諾。雙眼井小學副校長羅潔表示:“圍繞‘善人善己’‘善始善終’兩個核心,學校致力培養(yǎng)‘善少年’。”
積善課堂,是雙眼井小學開設的特色課程,由家長、社區(qū)以及學校三方完成。其中,家長積善課堂已開辦了近十年之久,家長進課堂講授生活知識,讓孩子領略到更多課本以外的社會常識,內容涵蓋了國學、禮儀、書法、救護、廚藝、沙畫、插花、快板、交通等眾多方面,深受學生喜愛。社區(qū)積善課堂則是鼓勵教師、學生走進社區(qū)、服務社區(qū)、在社區(qū)中成長,同時也邀請社區(qū)百姓進入學校,與學生們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學校希望孩子們能夠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這也是開設積善課堂的目的和意義。”德育處主任趙靜告訴記者。
我是校園主人翁
“學校希望孩子們能夠在‘善’教育之下,養(yǎng)成獨立的品格,學會責任與擔當。”德育處主任趙靜說。為了完成這一目標,讓同學們真正具有主人翁意識,學校開展了校園小當家、屋頂百草園、高低年級對子班等各種特色活動。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為了讓學生從小去感受真誠相處,培養(yǎng)合作分享的精神,學校建立了“屋頂百草園”,農(nóng)夫家庭由此建立。第一批22個農(nóng)夫家庭由每個班的一位家長與5名自愿報名參加的學生組成。他們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松土、除草、施肥、捉害蟲等,讓學生自己經(jīng)營他們的“菜園”,從中認知生態(tài),培養(yǎng)動手能力。
“學校的各類活動都旨在潤物無聲,在潛移默化中見證孩子的成長,今日善少年,明日好公民,這是我們對每一個學生最衷心的祝愿。”趙靜表示。本報記者 葉舟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yè)陪護、服侍老人、醫(y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