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人生 奮斗的足跡 ——賈有權教授教書育人事跡 他,自幼鴻志,耄耋耕耘,歷經近一個世紀的滄桑始終心懷家國,用九十四載歲月詮釋人生的長度; 他,實事求是,立德樹人,獻身力學教育與實驗力學科學研究六十余年,用輝煌成就與滿園桃李詮釋人生的高度; 他,真誠豁達,謙遜仁厚,順境逆境泰然處之,用人格魅力與生活境界詮釋人生的寬度。 他為世人樹立了三維人生的典范,他就是我國實驗力學的奠基人——天津大學機械學院教授賈有權。 第一篇章:足跡——志存高遠 心懷家國 “人生于世首要自立,為國為民要有貢獻”。很難想象,這樣的豪情壯志竟出自九十年前一個小學生的作文中。這個小學生,就是賈有權。在近一個世紀的人生歲月里,他始終在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這份承諾。 賈有權,又名賈坡,1916年11月17日,他出生在遼寧省昌圖縣的一個小康家庭。他的童年生活是很美好的,由于父親經商,衣食無憂,充滿了歡樂的回憶。讀小學時,家中店鋪破產,舉家搬遷到鄉下,靠經營果園為生。但父母皆為厚道之人,舐犢情深,眼見小賈有權甚愛讀書,便將其送至昌圖縣立第二小學,而并未因家道中落而中止他的學業。 新轉入的小學在縣城里,離家頗有一段路程。在東北漫長的冬季里,幾乎每天都要頂著刺骨寒風,腳踏沒膝的積雪往返上學,對于七八歲的小賈有權而言,辛苦可想而知。由于路途艱難,自小學三年級起,他便開始離家住校。這段艱苦的經歷沒有壓倒賈有權,反倒磨練出了他獨立、樂觀、堅韌的性格。用他自傳里的話說,就是“性溫厚,易近人,喜戲言,心善良。” 小學畢業后,為了讓他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父親決定送他到沈陽考中學。在考場上,面對“通商惠工論”的國文題目,年僅13歲的賈有權奮筆疾書,“振興工業必先通商,工業發達為立國之本”,這在當時是十分適應國家需求也是極為前衛的思想,頗受考官好評,也因此順利的考取了成城中學。然而,入學僅僅一年,便因九一八事變爆發而被迫離開學校。在日本軍隊占領沈陽的同時,學校也被日本人接管,并推行奴化教育。本應讀初中三年級的賈有權沒有再次踏進校門,不甘心做亡國奴的他拜別父母,獨自離家闖蕩做了一名流亡學生,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才輾轉回到闊別十幾年的故鄉。 帶著母親給的20元錢,15歲的賈有權只身來到北平,考取了張學良資助的東北中學。初中畢業后,為能夠早日掌握一技之長,他考取東北中山中學高職土木科。在這里,既要學習高中課程,也要學習制圖、測量、力學等工程課,主管校務的老師要求也極為嚴格,學生們有時連周日都不得休息。這種嚴酷的訓練,為賈有權日后的學習與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1935年,一二•九學生運動爆發,懷著抗日熱情的賈有權參加了這次運動。在當時的他看來,抗日救國必須要有技術。因而,他在東北中山中學高職土木科的學習也是極為刻苦的,以便將來有朝一日為國效力。 
七七事變后,國內時局再次因戰亂而變得動蕩。無奈之下,剛剛畢業的賈有權決定暫緩學業,選擇先工作。在校長推薦下,他和幾位同學一同來到浙江省公路局,負責滬杭路的工程監理工作。然而四個月之后,日軍攻克上海,威脅杭州。當時,為了延緩日軍進攻,國民黨政府給浙江省公路局下了一道緊急命令,要他們派遣兩名技術人員炸毀沿途橋梁。其實,這本應是工兵做的事情,派給公路局也著實令他們為難。當時,局長召集技術人員開會,畢竟是性命攸關的大事,大家全都打起了退堂鼓。這時,賈有權和同學孟憲章站出來說,“抗戰開始了,為了打日本鬼子我們不怕死……”算是解了局長的燃眉之急。兩名青年帶著圖紙沿途尋找橋梁暗洞,木橋用汽油燒,洋灰橋用炸藥炸,從杭州一路炸到安徽屯溪才算有驚無險地完成了任務。 事實上,雖然已開始工作,但賈有權心里卻始終放不下讀大學的念頭。回到公路局后,聽說國民黨政府要在西安和長沙各建一所臨時大學,他心里十分高興,決定去西安考取西北聯合大學。1938年初,他借西北聯合大學補招借讀生之機,用假名考取了物理系(后來隸屬西北大學),后用真名考取了西北工學院的機械系。就這樣,他一個人,同時讀了兩所大學。在學期間,他考試成績名列前茅,特別是力學一直位于全班之冠。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