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月的11號,新市鎮惠民村4組的任定洪老大爺就會早早來到鎮文化站大會議室,一支鋼筆、一個小本、一個茶杯,任定洪總是坐在第一排,期盼著老師早些到來。 今年92歲高齡的任定洪,已堅持了19年。“有趣兒,好耍,不來聽課心里就憋得慌。”任定洪說,老年學校是他的精神家園。
·
·
·
·
·
·
不取分文 退而不休的老教師 新市鎮老年學校建于1992年,由鎮政府統一管理,鎮教管中心負責開展日常教學活動,號召全區的退休教師發揮余熱,義務講課,將每個月的11號上午定為“老年教學日”,讓老人“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今年78歲高齡的鎮老委會會長黃榮翔告訴記者,19年來,全區有10多位退休教師先后登臺,一展風采。其中,張新誠、劉傳木、袁其倫、李瓊瑤四位老人在老年學校的講臺上一講就是10多年,無怨無悔,不取分文。 13年前,張新誠退休后,應兒女之邀前往成都安享晚年,正當他享清福的時,一份來自新市鎮教管中心的邀請函讓他重執教鞭,一講便是13年。每逢春秋兩季,無論刮風下雨,張新誠老人都會風塵仆仆地從成都趕回長壽,把精心備好的課無償地奉獻給新市鎮的老年朋友,而往返交通、餐飲等費用,張新成全都自掏腰包。 新市鎮教管中心退休支部書記李慶中告訴記者,劉傳木、袁其倫、李瓊瑤三位教師也十分敬業,每次備課都用信簽紙寫上滿滿的幾大頁。對待學術問題相當嚴謹,李瓊瑤老師曾講了一堂“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歷史課,他為了核實部分細節,3次前往曾經工作過的武隆、彭水等地請教、尋找史料。 10多年來,4位退休教師無論寒冬酷暑,都堅持著輪流講課,備課、教案、授課、課后作業……每個教學環節,都一絲不茍地對待。劉傳木說,老年學校讓他的退休生活忙碌而充實。袁其倫表示,重上三尺講臺,有一種酣暢淋漓之感,好像回到了年輕時代,即使不取分文,他也樂而從之。 風雨無阻 樂在其中的老學生 “城市升溫農村涼,農民盼望趕個場,早早吃飯出家門,走路搭車往街行。農貿市場走一走,買副豬蹄稱枝藕。”新市鎮文化站會議室,張新誠一段順口溜頓時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扶持農業好政策,種地免稅領補貼。參加農合能報賬,農民養老有保障……”七字短語,平鋪開來,評書式語調,調動了現場的氣氛,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現在政策硬是好哦,種糧不繳稅,每個月還發80元養老”、“共產黨確實好,我三個兒過年過節都不給分錢我,共產黨每個月都給80元,得了病還可以報銷”…… 一陣討論后,家住惠民村的鄧大爺自告奮勇朗誦了一首《多謝共產黨》:一要感謝共產黨,翻身農民把你想。以前下賤做牛馬,現在作主把家當。二要感謝共產黨,吃飯用餐把你想,以前吃的菜羹羹,現在生活奔小康。三要感謝共產黨,穿衣御寒把你想,以前穿的補疤衣,現在毛料新時裝。四要感謝共產黨,住房坐家把你想,以前住的茅草屋,現在瓷磚新樓房…… “宇為時間,宙為空間,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結合。”聊完“國家大事”,袁其倫又為老年朋友講起了地理常識。“冬天的時候,太陽在南回歸線附近,我們在北半球,所以感覺寒冷……”袁其倫轉動著地球儀,細致地講解。15分鐘后,老年朋友已能準確地在地球儀上分辨南極、北極、南半球、北半球等地理概念。 快樂的時光總顯得短暫,1個半小時的老年課堂在歡聲笑語中結束了。家住新合村龍家溝的張學詳老人十分不舍。為了聽課,82歲高齡的他,早上6點就起床做飯,步行80分鐘來到場鎮。張學詳說:“這里人多,好耍,老師講得也實在,10多年來,我每個月都來,不來聽,很不習慣。” 據了解,像張學祥這樣堅持聽課10余載的“鐵桿粉絲”有160余位,其中大部分人都有著類似的情況和經歷,兒女外出打工或者在城里安家、老伴去世、不抽煙、不打牌、不喝酒、不愛與人交流、生活孤獨。 老年學校改變了這些老人孤獨的生活現狀,通過老年課堂,冷清的晚年變得忙碌,孤獨的生活多了朋友,新市老年學校讓他們風雨無阻,樂在其中。 (長壽新聞網)
頁面沒有找到,點擊帶您進入 騰訊網首頁!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