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眼睛,從中能看到城市的內在與靈魂。人們在博物館里通過文物或館藏,或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或拓寬眼界增長見識,接受文明的熏陶和洗禮。利用博物館的資源對孩子進行教育,接受藝術的熏陶,對于培養氣質、審美觀和綜合素質有著別的方式無法替代的作用。而今的考試改革導向也非常明顯,“考生臨時抱佛腳不奏效了”,專家建議學生“多逛博物館,少上培訓班”。在假期里,不少教師帶著家人或孩子,開啟了一次次發現博物館寶貝鮮活亮點的“文化之旅”。北京博物館那么多,你該去看看。
目的地:孔廟、國子監
體驗者:吳建華(北師大第二附屬中學西城區實驗學校)
感悟傳統文化的“磁場”
其實一直想帶豆子出去走走看看。離我家很近的孔廟和國子監,就很值得一游。
下午兩點多我們穿梭過京城唯一保存四座牌樓的古巷——國子監街,又名成賢街。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始建于元代,合于“左廟右學”的古制,分別作為皇帝祭祀孔子的場所和中央最高學府。兩組建筑群均采取沿中軸線而建、左右對稱的中國傳統建筑方式,組成了一套完整而宏偉的古代建筑群。
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曾經多次到過這里,細細閱歷和留戀于此,被這里所散發出的人文氣息和歷史氣場所感染。今天帶著豆子游走在這里,確實有些早,但他其實在哪兒都會玩耍得很開心。兩個小時的參觀期間,他們發出很多快樂的笑聲。唯獨到了國學老師帶領的“開筆·破蒙”時刻,豆子久久地站在那里不肯離去,看哥哥姐姐們用毛筆一個個莊重地寫下“人”字!對于國學老師領誦的《弟子規》興趣也非常濃厚,靜靜地站在那里,久久地不肯離去。
今天在此游玩的成分遠遠大于參觀,可我還是覺得很有意義。希望能在點點滴滴中,拓展他的視野,豐富他的經歷。至少在他長大之后回憶起來,還是很值得品味。想想我三歲半的時候,還未能走出西部的那個邊陲小城。而他已經從小就在我們的引領下,游歷了北京的一個個展館和景點,充分享用了這些豐厚的文化資源,實屬幸運。
就像讓他朗讀和背誦唐詩一樣,雖然他不大理解優美絕倫的唐詩內容和所傳達的意蘊,但是這種古語的感覺和音韻的美,會給他從小一種熏陶和啟蒙。一個個“國”字頭的博物館,里面展示和傳遞的東西,他還不能真正領悟,但是從大人們閱覽、審視和沉思的情態中,傳統文化的厚重磁場,一定會給他幼小的心靈以觸發,這些一個個零散的場景,定會帶給他未來的人生異彩。
很多時候,一個孩子的成長,并不需要家長反反復復教導應該怎樣和不應該怎樣,而最應該的是家長做好自己。自己熱愛學習,孩子很可能也會愛學習;自己心懷慈悲,孩子自然容易成為一個善良的人;自己是正能量的,孩子更多是樂觀向上的。我希望豆子能從小多一些傳統文化的修習,給他一種富足的精神世界。豆媽不斷地“回爐”,重翻過去讀過的書,重走過去游歷過的地方,給豆子形象地分享,和他一起成長。
八月伏天,實屬炎熱,沒能太久逗留,細細品來,頗為遺憾。不等學齡時,定會帶豆再來!
目的地:首都博物館
體驗者:林穎(北京市東城區天壇東里小學)
帶著孩子去走進社會大課堂
今年這個超長暑假如何讓孩子過得有意義?在當前課程改革的今天,讓他們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給班級學生留的作業是走入社會大課堂,參加實踐活動、參觀博物館。
作為家長,我也帶著自己的孩子參觀了首都博物館,了解了老北京的民俗知識。“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以北京建都800多年的皇城為背景,定形于清末年至民國年間,采用最具北京民俗特色的元素符號——胡同和四合院來反映展覽的主題。將最貼近生活的人生禮俗,巧妙地濃縮在老北京的一戶“胡同人家”,以一位“老北京”的回憶自述,串連起人生禮俗的種種事項,別具匠心。展覽采用了戲劇化的表現手法,將文物作為道具,將胡同、商業街、四合院及大幅場景畫、投影短篇作為舞臺,強化了文化的生態性,使民俗事項的表現歷歷在目、清晰親切。
假期里,我還帶著孩子去了昌平洼里參與實踐活動,從中體會到只要肯堅持,沒有做不成的事情。孩子在社會這個實踐的大課堂中不斷健康成長。
目的地:中華民族博物院
體驗者:程水蓮(北京市潤豐學校)
在北京見證土族“婚禮”
位于北京北四環邊上的中華民族博物院,是北京中小學社會實踐課的活動地點之一。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