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由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對外合作辦學部兒童閱讀研究中心、臺灣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研究會聯合主辦,以“書香童年·書香兩岸”為主題的“第三屆海峽兒童閱讀論壇暨中國兒童閱讀提升計劃”研討活動在北京師范大學亞太實驗學校舉辦。來自兩岸的兒童文學專家學者、大陸小學生及家長共300余人與會,其中臺灣嘉賓50余人。
讓最美好的華語兒童文學作品陪伴孩子成長,傳播快樂閱讀的種子,進而促進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界的交流,是本屆論壇的主旨。此次論壇整合了兩岸兒童文學資源,以傳播優質的兒童文化閱讀推廣平臺,通過著名學者、專家的專題講座、臺灣優秀教師閱讀示范課展示、專家互動點評等方式,開闊了教師視野,轉變教師對閱讀課的認識,促進課程形態多樣發展。
兩岸兒童文學的專家學者及大陸學生家長,通過觀摩臺灣優秀教師代表選用福建少兒出版社出版的臺灣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林良的作品,對北京師范大學亞太實驗學校的小學生授課,進一步認識、理解了臺灣兒童文學的人文品質及精神。
■兒童文學的語言需通俗易懂
“各位小朋友,很高興能在這里與各位做閱讀分享。看到各位燦爛的笑容,讓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我在你們這個年紀時,臉上并沒有像你們一樣美麗、開懷的笑容。那時的我,每天愁眉苦臉,因為我的爸爸和同學經常批評我愛發脾氣、愛使小性子。我知道發脾氣不好,可我不知道該如何改變。”臺灣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研究會理事長何綺華在為大陸五年級小學生授課時,以自己的童年作為開場白。“直到有一天,我在學校的書架上看到一本書,這本書叫做《爸爸的十六封信》,也就是大家上課前閱讀的那本書。它讓我十分好奇,我就隨手翻了翻,突然有一篇文章的題目吸引了我的眼球,讓我開始很專注地閱讀。你們猜得到是哪一篇吸引了我嗎?如果你覺得我被哪一篇吸引,請你舉手來說一說為什么你認為那一篇會吸引我的目光。”
何綺華老師通過講述自身童年的事情,引導學生逐步關注手中的兒童文學讀物,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考回答問題。很多學生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在他們回答自己認為吸引老師的文章時,何綺華老師會繼續追問,讓學生說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及想要讓學生理解的道理。所有回答問題的小學生都能用自己的話語表述出文章的主體及感悟。
何綺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聽她講課的小學生之所以能夠輕松地回答出她所提出的問題,是因為她使用的教材中的內容,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所表述的,很容易讓學生接受。“兒童文學必須要用最簡單的語句講述,這樣學生才能讀懂其中的意義。林良先生的作品在臺灣兒童文學界非常出名,我就是讀著他的書長大的。”
“《爸爸的十六封信》是一本教導孩子人情道理的書,教育的成分很多。照理說,孩子十分排斥這種訓示的話語,在家里爸媽已經嘮叨不休,再加上學校老師總是諄諄提醒,肯定不愿意看一本有關教導為人處世的書籍。但是,林良先生運用信的方式包裝這些冷硬的議題,反而產生一種非常好的效果。”何綺華表示,每個人都有偷窺的心態,想知道別人的秘密,想知道別人在做什么,越神秘的事物越讓人感到好奇。“林良先生借由書信的方式,讓讀者一飽偷窺的欲望,把孩子帶進故事里面,信里面訓誡的意味就這樣自然而然地被接受了。”
北京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對外合作辦學部兒童閱讀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田瑩說,《爸爸的十六封信》這本書是爸爸透過自己的經驗與女兒分享心得,是非常高超的說教手法。“通常爸媽若是遇到孩子犯錯,或者有困難,都會直接以嚴厲的方式教訓孩子;而林良先生選擇的方式不同,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孩子,爸爸也曾經遇到過相同的事情,犯過類似的錯誤,然后爸爸如何解決,得到了什么啟示,這種間接的說教方式,讓孩子的接受度也大為增加。”
田瑩說,通過此論壇,大陸兒童可以了解、認識臺灣優秀文學作品,讓兩岸兒童擁有共同記憶和相通的童年。
在兒童文學專家看來,一部好的兒童文學作品,更需要好教師對學生進行講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接受與理解文章內容與意義。
■教師是營造課堂氛圍的人
臺灣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創始人林文寶認為,教學本身應該沒有一言過的教學,老師直接講授文章與讓學生先預習再講授,有截然不同的效果。“目前臺灣整個教育系統都在改變,改變最大的就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在整堂課要盡量減少說話的內容,應用更精練的語句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獨立思考,不能灌輸學生老師的觀念或總結的內容。”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