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總是告訴孩子們,他們能做成任何想做的事,但打這種保票既是不誠實的,更是危險的。
12歲的格溫有著一對棕色的眼睛。她非常想改變人們對鯊魚的負面評價。她在安大略的西橡樹學校學習,學校里只允許使用法語。她和班上其他聰明的孩子(這一點經過測試證明)每隔一個月會花三天時間來研習課業之外的話題。最近一次,他們學習了法醫鑒定的相關知識,包括證據探尋、如何不被障眼法迷惑、以及科學家們是怎樣檢驗DNA的。
但是,只有鯊魚令格溫著迷。她下定決心將來要成為一名海洋生物學家,并已經充分考慮過如何能達成這一目標。她的老師恩賽因夫人,對格溫的前途非常樂觀。她每天都會例行公事般地告訴這個精英班級的孩子們,無論他們想做什么,他們都能做到。
格溫喜歡她的老師,但并不認同她的觀點。“你不可能什么都做得來”,她說,“如果你的成績不夠好,或者你對事情有錯誤的認識,都是不行的。Youtube上有一個人說自己想成為獸醫,可當他看了一段動物做手術的視頻后,他暈倒了,所以他沒得到這份工作?!?/p>
她的懷疑有充分的依據。2012年領英的一項調查顯示,大約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在從事他們“夢想的工作”,這意味著有三分之二的人并沒有。蓋洛普最新關于美國工作狀況的調查也給出了相似的結論:30%的雇員全情投入工作,52%的雇員得過且過敷衍了事,18%的人根本沒把工作放在心上。
“當你告訴一個人:你能做成任何想做的事情,”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唯我時代》(2014)的作者簡·特溫說,“他們所說的‘任何’很少指的是管道工或者會計?!?/p>
確實,2011年一項涉及全世界5000多名孩子的調查顯示,在發展中國家,大概有一半的孩子夢想成為醫生和教師,多于四分之一的美國孩子則希望成為專業運動員、歌手和演員等。當大人提出那個不可避免的問題:你長大了想干什么?大部分孩子的答案是:游戲開發員、宇航員、蕾哈娜的伴舞。這時,許多大人會表揚孩子有如此遠大的志向,并向他們保證,只要努力奮斗并相信自己能夠成功,他們就能做成任何想做的事情。

當你的孩子四五歲的時候(他沒有任何智力問題或者嚴重的行為障礙),一切確實顯得皆有可能。孩子對藝術感興趣,我們就會幻想他的作品將來會在畫廊里展出。孩子善于奔跑,我們就幻想他將來能參加奧運會。孩子喜歡科學,我們就送他顯微鏡,并開始合計是不是應該準備為他存下去麻省理工讀書的學費。給了我們與孩子希望的,是那些為正能量文化搖旗吶喊的人。病毒式的畢業典禮演講、真人秀和YouTube上不斷出現的“一夜成名/致富”的例子,都促使我們勇敢去做夢、永遠不放棄。
比如說喬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學做的畢業演講。當然,他是在對那些已經從名校獲得學位的高階人群演說。但是YouTube上超過2千2百萬的觀看者,令他的建議——“找到你所愛的……不要妥協”……贏得了大眾的共鳴。奧普拉·溫弗瑞,她白手起家的故事使得她站在道德制高點,堅持認為如果我們追隨自己的愛好,有所成就是遲早的事兒。甚至蘇斯博士也在《哦!你要去的地方!》(1990)(這本書已經成為畢業禮物的標配,暢銷百萬冊)中向孩子們保證,他們未來成功的可能性是“98.75%”。
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當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eudaimonia(人類繁盛)這個詞時,他就強調了有意義目標的重要性。這個概念在16世紀新教教義中以“神召”一詞重新被提起。19世紀60年代,在經濟急速發展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年輕人開始質疑:除了付賬單,工作是否還能承載更多的內容。工作難道不可以同意義、生命、才能、熱情聯系在一起嗎?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加州圣公會的理查德·鮑里斯牧師注意到,人們糾結于如何選擇一份特別的、有意義的職業。基于此,他出版了暢銷千萬冊的《你的降落傘是什么顏色》(1970)一書,書中鼓勵找工作和換工作的人要懂得總結自己的技能和才能。鮑里斯對于他傳達了“你們能做成任何想做的事”這一說法表示憤慨?!拔矣憛掃@種說法,”他說,“我們應該告訴人們:為你的夢想去努力。弄清楚你最想要做的是什么,之后再來討論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實現部分或者大部分夢想,但也有可能一點也實現不了?!?/span>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