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誤區一:簡筆畫 什么是簡筆畫?看看百度百科里的解釋:簡筆畫是通過目識、心記、手寫等活動,提取客觀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點,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簡潔洗練的筆法,表現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識性和示意性的繪畫。它是如下一類畫面: 許多家長及老師在兒童初學繪畫時經常引導其學習簡筆畫,其目的正如一位家長所言:“簡筆畫簡單,孩子容易掌握”。可是事實是這樣嗎?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兒童的認識是由簡入繁的發展,因此繪畫練習必須從簡單到復雜過渡,以便循序漸進的提高孩子的造型能力。 然而從兒童心理學表明,兒童在乳兒期便對復雜化、曲度感興趣,他們更喜歡看許多小矩形組成的圖案而不是僅僅幾個大方塊。 誤區二:填色畫 填色畫顧名思義,就是在畫好輪廓的畫里面涂上各種不同的顏色。尤其是在各大商場,游樂場,乃至繪本館、書店、文具店屢見不鮮,經常看到一些三四歲的小孩子,身穿圍裙,拿著色彩艷俗的顏料,照著模版,去涂畫維尼,白雪公主,城堡,喜羊羊。 當孩子將填好的畫拿給家長看。“寶貝,涂得真漂亮,真整齊。”家長高興,孩子也高興,孩子覺得如果家長再給自己買,就表示家長愛自己,因此很高興,也就很喜歡填色畫。填色畫不是孩子自己創作的繪畫作品,只是給大人畫好的圖案上色而已。 誤區三:示范畫 何為示范?即家長與老師在美術教學中,常以大人示范,幼兒模仿學習為主要方法,即出示范畫、示范講解、幼兒臨摹三段法。 (比如今天的主題是長勁鹿,那么家長或老師會在白板或黑板上先一筆一筆畫好長勁鹿,然后由學生一筆一筆跟著畫。)把教學范式作為教學的情緒終端傳授給幼兒,并以幼兒的作品像不像范畫作為評價標準,把孩子置入“依樣畫葫蘆”的寫實里。 這種課堂的特點是把技法和工具的使用練習設置為主要的學習目標,把畫面效果定為追求的結果。這樣的教學較少關注孩子本身,而更關注作品本身的視覺效果。 我們家長與老師又該如何判斷呢?考量的標準又是什么呢?兒童美術啟蒙教育如果因為發展孩子的美術能力而犧牲孩子的身體與心靈是很可惜的。 任何一種啟蒙教育都不應該跟孩子的自身生理與心理發展相違背和沖突。這是所有教育共同的認識。教育方法科學與否的唯一的標準是:它是否尊重了兒童自身發展的規律。 為什么說以上三類是兒童美術教育的最大誤區呢? 1 它們違背了兒童美術發展的規律 兒童帶著對藝術的渴望來到這個世界上,或者我們應該說兒童天生就有美術創作的沖動。兒童天生會從事藝術創作,不是我們成人教的。 同時兒童能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看見的或者感覺到的事物,這取決于兒童此時此刻的智慧程度。兒童從復雜的事物中自己會去分辨、提煉、總結出最能刺激他心理和生理發展的物像。 而這個物像總結后的表達接近但不同于簡筆畫,它更自然、合理,也跟孩子的生理相協調配合。 而畫填色畫不過是一種形式的工作,不能表達孩子自己的任何想法。在這個階段讓孩子練習畫輪廓線然后在里面涂色的技術,或是涂色不出邊界的技術,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孩子到了五至六歲才能夠給細節的地方整齊地上好顏色,在這之前,手指的控制能力還沒有發育成熟。因此,對于幼小的孩子來說,畫填色畫是比較難的。 等孩子的手指控制能力發育成熟了,也不會再畫填色畫,而是盡最大的努力給自己的畫涂上顏色。 孩子到了七歲左右會把填色畫作為一種游戲。因為這時候,孩子開始意識到“面”。桌子的面、草原的面、海面,給各種各樣的面涂上顏色,對他們來說是很好玩的一件事。 不過,到了七至八歲,也有的孩子更喜歡白色背景的畫。過早讓孩子畫填色畫,就如同教孩子畫簡筆畫一樣,會使孩子畫不出自己的畫來,也會影響孩子運用色彩的能力。 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形式的光芒四射的圓圓的太陽,看似簡單,可讓孩子照著畫圓了卻非易事,因為他的控制力還不夠好,讓他照著畫圓只會挫傷他的自信心,因為“我畫不了老師的樣子”。 不但孩子畫不了還制約了他的想象力。很久以前學者們已經提出疑問:太陽為什么一定畫成圓的、畫成紅的,而不是方的、綠的?在孩子的世界里是可以的。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