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幼兒作業為何變為了“考父母”?
近日,成都李女士李女士向記者展示了一份讓她頭疼的幼兒園作業:“各位親,請在國慶放假期間,為幼兒準備不同膚色的小朋友、中國有名的建筑、世界有名的建筑以及國旗國徽圖片,并豐富幼兒的相關知識,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做成簡報。”“簡直就是宏大命題。”李女士告訴記者,這種作業一看就是“考父母”,在幼兒園并不少見。孩子的事不可能不做,而且還不能太過敷衍的做,最終,她找到自己在廣告公司做美編的朋友協助她完成作業。對此,不少幼兒園孩子的爹媽吐槽“求放過”,父母們說,這還是較“常規”的題目,還有令家長們“崩潰”的題目,比較會木工,做泡菜,做電視。(華西都市報10月15日)
很多人對幼兒園布置這樣的題目,感到不解,這不明明是布置給孩子父母的嗎?難道老師們連這點常識都沒有——4、5歲的孩子,怎么能完成這么難度大的題目?其實,不是老師不懂,而是很多人沒看懂,老師布置這些題目,并非想真正鍛煉學生,而是想借此展示“教學成果”,試想,在老師的引導下,4、5歲的孩子會交上完成得那么漂亮的手工作品,能用廢料做出一個電視機,這是多么了不起的“教育創新”。故而,這背后的教育評價導向,很值得反思。
近年來,針對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弄虛作假,媒體早有報道,但是,形式主義和弄虛作假之風,還是屢禁不止。比如,有的幼兒園公開課,老師教學生學唱歌,課堂上有專家來觀摩教學活動,一首歌老師一教,孩子們很快就會唱。專家們問孩子,這是第一次學嗎?孩子們認真回答,這是剛學的。于是專家對老師的教學給予高度評價:有辦法、有效果。但真實情況是什么呢?老師已經在學校教過孩子們多次了,還要求家長回家也教,并告訴孩子,某天爺爺奶奶叔叔阿姨來看你們學唱歌,一定要說是第一學,這樣你們會得一朵小紅花。
學校的行為,當然要批評,因為這是對孩子的反教育,教孩子說謊,而觀摩的專家,就更應該追問,難道連基本的教育規律都不明白嗎?你自己去學唱一首新歌,會那么快學會嗎?這種觀摩評比,只是演戲。這是目前教育評價的弊端,行政評價與功利勾連,并沒有堅守教育規則。同樣,現在幼兒園禁止小學化,各幼兒園通過設計一些活動、游戲,來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這當然很好,但是,不能通過把作業布置給家長的方式,來營造出所謂的教育效果來。幼兒園之所以樂于這么做,是因為考核、評價的專家,也裝著看到的“作品”都是孩子自己做的。改革這樣的評價模式,推行專業評價,勢在必然。
這樣的教育活動,不但增加孩子父母的負擔,更嚴重的問題是,培養孩子不良的行為習慣和意識,比如,依賴父母完成作業——老師會對作業進行評比,有的作業完成得好,孩子們知道是他父母完成的,因此,會要求自己的父母做得更好,還會對父母進行攀比——覺得別人的父母更能干。
幼兒園老師可以布置給孩子一些手工作業,也可以告訴家長可以適當參與作業,做孩子的指導和幫手,但是,手工作業,應該以孩子為主體完成,不能由家長越俎代庖,包辦代替。為此,在布置作業時,應該結合孩子的身心特點,要是孩子基本能獨立完成的,如果作業超出了孩子的認知范疇,那就不是給孩子布置作業,而是給家長布置作業了,比如,收集中國有名的建筑圖片,4、5歲的幼兒,怎么知道那些建筑有名,這不是由父母去收集嗎?而收集來的圖片,除了完成收集任務外,對孩子有什么教育意義呢?讓他們記住這些有名建筑嗎?這樣的題目,還不如讓小朋友去觀察自己家附近校區的大門,把它們畫下來,選出自己認為最好看的大門。
幼兒園的教學要創新,對學生布置手工作業,也是創新,但創新不能隨心所欲,而應該有科學的論證,老師在布置作業時,要多思考這樣的作業,學生能否獨立完成;需要家長配合,要考慮家長的文化程度和家庭經濟條件;完成這樣的作業,可以培養孩子那些方面的能力?等等。對教師們布置的作業,教師們可以進行同行評價,分析作業的優點、不足,以便在進一步教學中完善。另外,培養孩子,需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位一體,但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有不同分工的,學校教育的重點是知識教育,而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不能讓家長作為孩子回家作業的監督員、批改員,更不能成為代做員。否則,家庭教育就成了學校教育的附庸,孩子很難得到全面的、完整的教育。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