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對于家庭經濟尚可,不“覬覦”用壓歲錢來添補家用的家庭,不妨給孩子上上第四堂課——理財課。

每年春節,給孩子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寓意“壓住邪祟”。隨著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壓歲錢的傳統寓意漸漸走樣,大人們拼面子發壓歲錢,孩子們也開始比誰拿到的壓歲錢多。近日,《新京報》記者調查北京90名10到13歲孩子發現,孩子們今年平均收到4867元壓歲錢,比去年上漲了5%。其中,收得最多的孩子,壓歲錢有2萬元。 調查中壓歲錢收入情況雖然各個不同,個別甚至是天壤之別,但我們發現報道中孩子對此大多比較淡然:多亦不喜,少亦不悲……究其原因,因為大部分孩子都不過是“過路財神”,對壓歲錢實際上并沒有支配權。現代人的面子觀、價值觀以及攀比風,讓壓歲錢失卻了原始的純樸。孩子少了份簡單的快樂,大人多了筆沉重的支出。 筆者以為,我們有必要以壓歲錢為主題給孩子上上課。 第一堂課讓孩子明確壓歲錢的傳統意義。壓歲錢不是簡單地包個紅包圖個好看,也不是擊鼓傳花地別人給你,你給父母。壓歲錢蘊含了長輩對孩子的深切關愛,包含了對孩子的美好祝福——壓住邪祟,平安長大。它的意義不在多少,在于民族傳統,在于人間溫情。讓幼小的心靈感受美好的歷史傳承。 第二堂課讓孩子認清壓歲錢現實與傳統的距離。現實生活中,壓歲錢已悄然蛻變,它賦予了人們世俗的攀比乃至功利,也有“禮尚往來”的一些無奈。人情水漲船高,壓歲錢也沒能幸免,讓人不勝負荷。讓孩子明白上千上萬的壓歲錢其實并不是他們的“私有財產”,它們與拜年禮相輔相成,很大程度上是父母支出后的一些“資金回籠”。故而,上繳“家庫”不該有多少的別扭與不服氣。 第三堂課,請澆灌孩子內心善良、溫暖的愛的種子。給孩子壓歲錢的長輩中,應該不乏家境困難者,他們對孩子的愛是一樣的,同時他們也是壓歲錢“行情”的受累者。筆者以為,應該事先教育孩子禮貌地向他們道謝,然后收取其中一小部分,既接納對方心意,又不給對方造成負擔。 對于家庭經濟尚可,不“覬覦”用壓歲錢來添補家用的家庭,不妨給孩子上上第四堂課——理財課。家長可以運用現代市場經濟的特點,指導孩子買紅利或保險,讓他們知道不能亂花錢的基礎上如何能夠最大程度地積累財富,讓孩子明白積累的重要,投資的快樂。 壓歲錢是溫暖的傳統,是美好的祝福。我們本不該為之所苦,為之所累。可是,每每春節前后,種種關于壓歲錢的苦水層出不窮。筆者以為,減少負荷,讓壓歲回歸傳統,最后,我們不妨給孩子上一堂向世俗說“不”的挑戰課——利用“童言無忌”挑開那層薄薄的人情霧霾,讓孩子不接受或者少接受壓歲錢,拜年禮自然也逐漸卸下一些臃腫的包袱,從而讓人情回到“情”的屬地!(馮海燕)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