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訊)互聯網與家政,一個陽春白雪,一個下里巴人,原來風馬牛不相及,但在資金的驅使下,他們卻親密接觸了…… 家政O2O看起來很猛,那是因為有資本給他們壯膽。他們的CEO,大多是在IT圈沒混出名堂,跑到家政圈撞大運的年輕人…… 狼來了不用怕!怕的是傳統家政行業對面互聯網家政的“集體以不抵抗”態度。麻木旁觀的結果只能是束手待斃、任人宰割……阿姨作為家政行業的“產品”不被重視,做起商務不免有“大忽悠”之嫌。 “互聯網+”最早由于揚在2012年11月的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提出,今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被李克強總理引用,并由此火的一塌糊涂。“互聯網+是什么”?官方給出的標準答案是:“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現階段,所謂的“互聯網+家政”,其實就是家政O2O,或者說是一個手機網站。形形色色的家政O2O平臺,解決的僅僅是供需對接問題,將傳統的上門咨詢或電話咨詢方式轉變為互聯網而已。這種改變是淺層次的、表面化的改變。換湯不換藥,無論如何包裝,保姆還是那些保姆,阿姨還是那些阿姨,客戶體驗并且得到根本改善。 家政O2O的消費體驗差,正是導致傳統家政企業看見“狼來了”而又無視“狼存在”的麻痹心理所在。但是“還沒長出狼牙”的狼也是狼,早晚是要出來“吃人”的,這是狼的天性,麻痹不得。 互聯網,或廣義上的信息技術,對家政行業的價值遠不止于此,目前顯現出的只是冰山一角。O2O相對于B2C或C2C,均屬于電子商務范疇。既然是電子商務,網站設計們更多的是從客戶的角度考慮問題——顧客是上帝。這種理解,其實是本末倒置的。因為它無視產品本身,更無從談起對產品(阿姨)的改進與改造。 阿姨作為家政行業的產品,卻不被重視,做起商務就不免有“大忽悠”之嫌。本人曾經體驗過兩個家政O2O的保潔服務。保潔員估計在家都沒做過衛生,忙活了兩個小時,一通亂搞,越搞越臟,害的我和老婆在她走后又自己重新做了一遍。阿姨是家政之本,“服務好阿姨”比“服務好顧客”更重要。 我們都知道,絕大多數的阿姨從農村來,從底層來。他們沒有技能,文化不高,或根本沒有文化,從來沒有體驗過雇主們的優越生活。而家政公司的老板們,卻硬生生的把阿姨們推進雇主的家門,且天真把阿姨當成無所不能的“天才”,讓她們孤零零地面對極限生存挑戰。這種事,也只有坐辦公室的人才能想的出。 “阿姨”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職業。因為職業的特殊性,阿姨們經常要面臨陌生的工作環境,她們不得不持續更新自己的知識庫,以適應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這里所說的學習,絕非形式上的“入職培訓”、“考證培訓”或由政府買單的“家政培訓工程”,而是真正把家政作為一門專業的職業培訓。大多數上了三年大專或四年本科的大學生,畢業后的專業實操能力也僅僅相當于學徒水平。而我們的阿姨培訓幾天就上崗,這似乎太強人所難。之所這種做法能成為行業的通用做法,因為絕大部分的家政公司壓根沒把做家務當成一門專業來看待。 無怪乎家政行業能成為“奇葩”行業。最早市場化的行業(據說各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陸續出現保姆市場),但是做了二三十年,仍舊沒有真正市場化,各地家協做報告,行業“小、散、亂”是亙古不變的開場白,以至于不得不靠國家政策去扶持。真正的市場,必須同時滿足供需“雙邊需求”。只是一味的討好一端(需方:顧客),而忽視另一端(供方:阿姨),這樣的行業怎么可能真正市場化? 家政行業最根本的問題是阿姨問題!這才是家政行業的“本”。想真正解決這個行業的頑疾,就必須從這個根本出發。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為家政行業“正本”提供了可能。家政公司應從“管理阿姨的企業”轉型為“服務阿姨的企業” 家政公司不但可以為“客戶”提供云端服務,同時也可以為“阿姨”提供云端服務。通過“云技術”,阿姨們可以隨時看“視頻問答”(或其他形式的知識庫)解決一般問題(大部分雇主家里都有WIFI),如果“視頻問答”解決不了,可找家政公司支撐體系解決:(1)技能方面的問題,隨時有“技師”(保潔師傅、月嫂師傅、烹飪師傅)輔導;(2)情緒方面的問題,隨時有“心理輔導師”安撫;(3)職業方面的問題,隨時有“精神導師”鼓勁……對散落在家政行業的資源要素進行有效整合和優化配置,月亮就不是那個月亮,星星也就不是那個星星了。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