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名電工在養蠶專業戶崔成根家大棚內檢測用電設備。 吳江 攝

電工張賢云與杭太峰幫肋蠶農檢查蠶棚照明燈具。 吳江 攝 中新網南京10月2日電 (顧名篩 吳江)“蠶欲老,箔頭作繭絲皓皓。”當前,正值養蠶收獲的關鍵時期,在有“繭都”美譽的江蘇東臺市富安鎮,當地7.5萬戶蠶農養殖的秋蠶正紛紛上簇結繭。記者2日從東臺供電部門獲悉,為服務蠶農揀蠶上簇、摘繭,“電保姆”們嚴陣以待,24小時保障“蠶寶寶”安全吐絲結繭。 東臺是全國最大的優質蠶桑生產基地,桑園面積達15萬畝,全市共有7.5萬戶農民養蠶,年產1.75萬噸蠶繭。富安鎮95%的農戶都從事養蠶,蠶繭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搖錢樹”。 當天,東臺市供電公司富安供電所兩名員工來到該鎮富西村蠶農程紅珍老人家,幫助安裝臨時照明燈,確保她家深夜上簇摘繭用上安全電。 “在大蠶省力化飼養過程中,供電保障尤為重要。”據當地養蠶大王、江蘇富安繭絲綢公司董事長盧克松介紹,養蠶過程中掌握并調節蠶的適宜溫濕度,是獲得蠶繭高產優質的關鍵,這一目標通過使用24小時不斷電的恒溫加濕設備來實現,此外,收繭定質的儀器設備同樣需要供電保障。 “供電部門隨叫隨到的服務,推動了富安蠶繭業穩步發展。”盧克松的富安繭絲綢公司成立了全國首家蠶農合作社,是當地唯一的蠶繭收購商。今年原計劃8月6日收購夏蠶繭,供電所于是在前一天檢修線路,不料收繭臨時提前一天,盧克松請求供電部門緊急供電,很快得到回應,蠶繭收購順利進行。“蠶繭一結成就要收購入庫,如果耽擱一天就會影響繭質,最終受損利益的是蠶農。”盧克松說。 據了解,蠶農每養一季蠶之前,當地供電部門的工作人員都要先行入戶檢查、調試恒溫加濕器和用電控制設備,在隨后24天內的共育、催青、上簇、摘繭等各環節要全力保障供電,遇有停電事故要在最短的時間排除。蠶農何長榮就經歷過一次“險情”。今年7月的一天夜里,變壓器跳閘停電,把正在給夏蠶喂食和消毒的老何嚇壞了,他趕緊打電話向富安供電所求助,值班電工秦久勝和同事立即趕到老何家排查故障,20多分鐘后老何家恢復照明。老何說:“蠶很嬌貴,要是斷電時間拖長點,它就沒法正常進食,也沒法進行消毒,一季蠶就可能全打水漂了。” 富安供電所韋長清所長告訴記者,當地蠶農每家擁有至少一臺1200瓦的恒溫加濕器,每年四個養蠶收繭季,用電負荷很大,為此該所今年改造了106臺變壓器,增加了82臺變壓器,同時改造10千伏線路56公里,改造400伏線路74公里,變壓器戶均容量由2.5千瓦提高到現在3.7千瓦,基本能滿足養蠶用電需求。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