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一項數據調查顯示:中國大陸的適齡未婚男女數量已經過億。以女性為例,未婚女性人數出現爆炸性的增長。調查數據顯示:25歲~29歲的未婚女性在2010年占到了總人口的21.62%,是20年前的5倍,30~34歲的未婚女性是20年前的9倍……據克里南伯格估算,中國是當代獨居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等等,這個克里南伯格是誰?他怎么知道這些的?
只要你知道這位名叫艾里克·克里南伯格的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花了7年時間深入調查走訪,寫了一本名叫《單身社會》的書,就應該知道,我們接下去會講些什么了。雖然克里南伯格調查的是美國和一些歐洲高福利國家的情況,但他指出:這是所有發達國家的一大趨勢。
因此,在國內,至少對于北上廣深杭和成都這些大都市而言,這位美國作者所反映的情況,是非常值得我們參考的。
忘了那些所謂的剩男剩女話題吧,我們實際要面對的問題,與所有人的未來都緊密相關。
全世界的單身者們
聯合起來!
“單身女性,絕不是需要同情和保護的生物,她們正蛻變為這個時代最具魅力的女性……”
——海倫·葛莉·布朗(美國著名時尚雜志Cosmopolitan的終身主編)
1962年,40歲的海倫·葛莉·布朗出版了自己的暢銷書《性與單身女孩》。這本書在半個多世紀后,也在中國的大城市被許多單身女孩奉為圭臬。布朗的這本書,很明確,就是為了那些生活在盡早結婚安定下來的巨大社會壓力中并為之煩惱的女性所寫。她鼓勵她們拋開擔憂,只管努力工作,盡情享受自己創造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與社交生活。
時至今日,這本書中的宗旨依然適用于無數積極打拼的都市女孩們。
薩莎·卡根是《樂單身:絕不妥協的浪漫宣言》一書的作者,同時也是倡導享受單身、不必急于尋找伴侶的初期運動的領袖人物。
她對這個群體的描述非常浪漫——“我們就像是極難找到與自己完全心儀的那個般配的另一半的拼圖碎片,我們是浪漫主義者、理想主義者、古怪的人。單身成為我們自然而然選擇的休憩狀態。在今天這個婚姻決定著社會秩序的世界里,我們的個性和內心的力量,決定了我們成為反叛者?!?/p>
這段話是她在多年前發表的自傳體文章《人人都愛我們:樂單身》中寫下的。那篇文章為她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熱烈回應——來自美國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她嘆道:“感謝上帝,我還以為我是世上唯一一個抱有這種想法的人呢!”
受此鼓勵,薩莎在2003年2月14日,在西方的情人節那天發起號召,讓單身的人們一起來慶祝“樂單身”。到了2010年底,已經有40多個國家的6700多萬人注冊了她創辦的“樂單身”論壇。
讓這些單身者們走到一起的,是他們認為自己在個人和公共生活中遭受到不公平待遇。因而越來越多的單身者決定走到一起,以一個群體的形象面對一切。
政策“歧視”他們
商家“討好”他們
“今時今日,世界上獨自生活的人數已經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而越來越多的人,當他們足夠富裕、經濟有保障之后,也將選擇單身獨自生活。”
說到這種不公平待遇,中國的單身者們也一定有諸多共鳴之處,甚至可能感受到的“壓迫”更強烈。這一點從那些大齡單身的男女們面對父母親戚時的各種無奈和糾結,就可見一斑。在這無形的壓力之外,社會制度與相關法規對單身人士生育權利的限制,以及更現實的買房、福利等方面的“歧視”,就更是突出。以上海為例,如果你沒結婚,連買房的資格都沒有。
然而,得益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商家們從單身生活里也正在挖掘出很多的商機,針對單身人士提供的各種服務,至少令這些主動或被動選擇自己居住的人們,在生活方面得到了諸多便利。
如果你不想打掃屋子,無數的家政公司都等著你光顧生意;不想做飯?外賣送餐服務如火如荼;越來越多的便利店,也紛紛出現在各大小區和辦公樓的角落里。
在美國,2014年全美旅游業協會的統計表明,約有33%的旅游消費是由單身一族買單。在瑞典,早就出現了為中老年單身人士提供的住宅社區。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市有一個專門為40歲以上單身獨居生活的人們所設立的、名為“一起擁抱人生旅程”的住宅項目,住戶有義務參與建筑里的一些活動。
國內市場上也出現了這樣的住宅社區,只租給“45歲以下,單身、愛交友”的YOU+國際青年公寓就是其中一款。YOU+的室內布置充分考慮單身者的生活需求:房間有獨立衛生間,樓內有健身房、臺球室、吧臺、書架、游戲機……也提供洗衣、烘干服務,還有公共廚房和食堂。公寓內還經常舉辦沙龍、派對、集市活動,以滿足單身者的社交需求。
當你老去,貧病交加
現實輕易摧毀尊嚴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