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炎夏日,不少市民都懶得做家務,家政公司的保潔阿姨最近很“熱銷”。不過,李女士在請了多個阿姨以后,卻越來越困惑:同樣一間90平方米的房子,有的阿姨要打掃5個半小時,有的阿姨卻2小時就干完了。一名保潔阿姨甚至自爆:“做慢一點,客戶一般也發現不了,拖個一小時幾乎是行情?!保?月28日《海峽導報》)
規避保潔員“磨洋工”不能僅靠業界良心
晴川
阿姨多干一小時,就多賺一小時的工錢,這種鐘點收費模式,無疑是給家政員工“磨洋工”注入的一劑興奮藥。但這并不表示鐘點收費本身有原罪。真正的問題在于:員工為什么能“磨”?為什么敢“磨”?
客觀而言,這有員工自身素質方面的問題。目前的不少家政企業,員工常常是臨時招聘的,素質良莠不齊。而家政企業注冊門檻低也是一個方面。一些家政企業,注個冊,大旗一拉,就名正言順地營業了。因為缺乏企業品牌意識和長久發展打算,往往是走一程算一程。走馬燈似的生生滅滅,導致了員工流動頻繁,隨意跳槽現象嚴重。
另外,鐘點收費這一模式也有一定缺陷。事實上,一地的用戶對當地家政市場的價格行情是不該陌生的,如果擔心鐘點計費有貓膩,完全可以通過協商議價的形式,或者實行諸如建筑行業通行的包干制形式。雖也有難度,但卻值得嘗試。高性價比倘能讓雙方都獲益,則偷懶行為是否可祛呢?
顯然,在目前的家政市場這種獲利模式下,要憑“業界良心”不再磨洋工,顯然行不通。但是不是真如記者所言:有了規范的制度,有了標準的流程,以及完善的評價機制,就能讓“客戶消費起來更安心”呢?未見得。
一方面,這樣的“規范制度”并不缺乏。早在2011年,我國首個家政服務業4項標準就已經開始實施,但另一方面, 4年來這一標準卻一直處于尷尬地位,甚至形同虛設。問題就在于,其看到了統一標準的迫切性和共性,卻忽視了家政自身所具有的行業特殊性。譬如,鐘點工錢可以量化,但對于服務質量這些具有極強主觀性的部分,譬如對衛生狀況的判斷、打掃時間的掌控等,怎樣用一個一二三四的標準來對照打分?標準不僅要通俗簡單,更要具有可操作性。缺乏實事求是的條條框框,某種程度上,幾同于自設死局。
這不是說家政市場不需要標準,而是需要一個能在宏觀上具有指導意義的標準。它至少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為企業內部運作規范提供范本。從實際看,用戶滿意與否,一般并不針對家政企業,而是家政人員的服務質量。這看似個人的事,恰恰是企業的事。這個范本的作用就在于,給企業提供一個培訓方向,和專業范本,比如要求員工統一服裝,持卡上門服務等,并由用戶對提供服務者進行評價,這既促進了企業的自我品牌意識,也很好地履行了社會監督職責。
二是對企業行為規范。具體而言,就是要建立一個完善的市場可進可出的動態激勵機制,譬如設立紅、黑名單制度,獎罰分明,以此倒逼企業狠抓內部管理,提升運營之態。而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一個誰拖延誰可恥、誰誠信誰受益的社會氛圍。這需要市場監管時刻在場,需要暢通投訴機制。倘若家政企業、員工都能從用戶需求出發,都符合用戶的要求,誰還能不放心把家交給他打理呢?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