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上午,風和日麗,年近七旬的賀大娘和家政服務員胡春艷一起在小區遛彎,兩人邊走邊聊,那情景就好像母女倆。 小胡告訴記者說:“賀大娘兒女不在身邊,平時孤獨寂寞,我們和老人建立了聯系,家里有個大小事兒,能幫著做就做點……” “替崗兒女”服務,是沈陽市和平區推出的一種家門口養老新模式,它讓服務人員與老人的距離更近了。僅兩個多月,和平區內已有近千名老人享受到了這種親情和便利。 抱著“二女兒”大哭一場 “替崗兒女”和老人們處得究竟咋樣呢?聽了工作人員小趙的講述便一目了然。 80多歲的高大娘,一直獨居,沒有兒女。老人身體不太好,把工作人員小趙當做“二女兒”,有事沒事就把小趙喊到家中嘮嗑。 上個月,高大娘的妹妹去世了,家人沒敢告訴她,可老人最后還是知道了。 想著妹妹對自己的好,臨別卻沒能見上最后一面,老人不禁悲痛萬分,可沒有個人傾訴啊。 高大娘想到了“二女兒”,急三火四打了個電話,小趙不知啥事兒,下班后急忙往老人家跑。一推門,高大娘像見著親人般地抱著她放聲大哭。 “沒人嘮嗑,心里難受啊,找‘二女兒’哭一場就好受些了,心里敞亮多了……”老人說。 “大娘不把我當外人,平時沒事兒就打電話,有時說想吃餃子了,讓我下班買把韭菜,買點面皮兒,來家包餃子吃……老人晚年最怕孤獨寂寞,常陪她嘮嘮,就能緩解她們的心理壓力。”小趙說。 “替崗兒女”不是“小時工” “替崗兒女”可以為那些因工作緊張分身乏術的兒女們辦許多事,像陪老人聊天、陪醫、陪護、家政、日常水電維修服務……其中一些是無償的,即便有些項目有收費,也是很低的。 沈陽市和平區大都市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總經理王靜芝介紹說,“替崗兒女”與家政公司小時工、鐘點工有著本質區別。 家政公司的“小時工”按鐘點收費,干完活走人,完全是市場價。 “替崗兒女”服務,實行的是員工制,人員相對固定,他們更多關注的是愛,在做好所需服務外,還要和老人聊天,做心理慰藉,體現親情服務。 其實,針對老人的“話療”,是最好的“心理療法”,這也是老人們最歡迎的。 如今,“替崗兒女”服務輻射了和平區近20個社區的近千名老年家庭,參與服務的服務人員和志愿者、醫護人員達700多人。 “替崗兒女”的服務人員上崗前都經過培訓,因為專業化的服務才能讓那些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無憂無慮地生活。 80歲的趙大爺,兒女不在身邊。一天,腰脫的老毛病犯了,疼痛難忍,一個電話,服務人員小胡立馬到家了,攙扶著老人上社區醫院,又輾轉打車去了市第七醫院,辦完了一切看病手續…… 當老人兒子從單位趕來看到這一切時,一個勁兒地對小胡說:“謝謝啊,有你們在,真是放心啊! ” 在和平區八經街道,專門設置了“愛的兒女辦公司”,20多名工作人員都是企業員工制。 “老人們信任我們,這是做‘替崗兒女’服務感到最欣慰的……”王靜芝這樣說。□記者/朱 勤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