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7月2日,定慧東里社區老年餐桌,一位女士就餐后從“餐廳”走出。新京報資料圖片/記者 尹亞飛攝
社區居家養老是主要養老方式,“吃飯難”又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2009年,北京啟動老年餐桌建設,到第二年覆蓋2600多個社區。但新京報記者近日走訪發現,由于利潤不高、缺少場地等原因,許多企業退出老年餐桌合作。數據顯示,最多時達到4500家的老年餐桌如今僅存2000余家,面臨“斷頓”危機。
如何吸引和鼓勵餐企繼續經營老年餐桌,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2015年5月起施行的《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中,將“為老年人提供社區老年餐桌、定點餐飲、自助型餐飲配送、開放單位食堂等用餐服務”列入居家養老服務的主要內容。
近日,北京市民政局在城六區及房山、順義8個區縣啟動養老助餐服務體系試點建設,并將于明年在全市推廣。屆時,社區老年餐桌和社區送餐點將為老人提供集中就餐、送餐等服務。
“斷頓”危機
4500家老年餐桌目前僅存一半
順澤苑餐館是天通苑首批6家老年餐桌之一,位于天通苑西一區32號樓底商,近百平米大。
家住天通西苑第一社區的劉愛東曾是這里的固定客戶,每天午飯到順澤苑叫個兩菜一湯,吃一半打包一半,留著晚上吃,“餐廳單獨有老年餐,清淡,油少。”
劉愛東的老伴兒幾年前因車禍去世,孩子又不在身邊,這種“吃食堂”的生活他持續了三年,直到去年,順澤苑停止了老年餐供應,老年券和老年卡仍然可以在餐廳消費,只是菜品不再單做,也不再有過去的折扣。
“現在沒有老年餐了,我來這就挑些清淡的吃,但還是油,所以現在在家吃的多了。”說這話時,劉愛東有些無奈。
像劉愛東這樣的空巢老人,在北京有100多萬。
像順澤苑這樣的老年餐桌,在2009年,也曾一度達到4500多家。
然而,近6年來,不少社區老年餐桌慢慢消失,餐飲企業紛紛退出老年餐行業。市民政局介紹,根據相關機構的統計,目前全市老年餐桌僅存2000多家。
利潤尷尬
餐企稱做一份老年餐虧2塊錢
新京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方面,不少老人對老年餐桌戀戀不舍,而另一方面,參與老年餐桌合作的企業卻面臨著利潤尷尬。
以天通苑地區為例,當年的6家老年餐桌中,目前有4家已經停辦。
一位曾經參與天通苑老年餐桌經營的餐館負責人說,老年餐的標準是一葷一素,做一份餐要炒兩鍋,“做老年餐,油和味精都要有所區別,我們要單獨安排廚師做,基本上做一份就要虧2塊錢。”
類似情況也出現在光明樓街道一社區。該社區主任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社區辦老年餐桌,前后找了五家餐館,頭兩家嫌麻煩,不賺錢,都拒絕了。第三家做了一個星期也不做了,第四家做了一個月,又停了。”
連鎖餐企“永和大王”曾經最早將老年餐覆蓋全市所有網點。日前,其相關負責人王偉稱,做老年餐主要是配合政府的民生工程,但實際上“賣的越多,虧的越多。”
對于設立老年餐桌的初衷,北京市老齡辦養老服務處副處長陳桐林表示,和餐企聯合設立老年餐桌,本意是想通過政府搭臺,引入餐飲企業,這樣老年人吃飯的問題解決了,與此同時,餐企生意也多了,這條鏈就活了。
不過,陳桐林也坦言,做老年人的生意,利潤是一個現實問題,“誰都不會賠本賺吆喝。”
場地難題
社區沒地 老人就餐走40分鐘
沒有利潤,餐企動力不足,也給居委會協調開辦老年餐桌帶來了困難。
天通苑第二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社區已經把開辦老年餐桌列為2015年要落實的民生大事,但轄區內的餐飲企業積極性仍然不高。“我們轄區內有個牛肉拉面館想干,不過還需要審核。到時候我們會張貼通告。我們希望有更好的企業參與進來,讓老年人吃得豐富,菜品有選擇。”
引不來專業餐企,一些社區轉而嘗試“自己辦餐廳”。海淀六道口社區與家政公司合作,社區擠出辦公用房作為餐桌場地,家政公司在該社區內選聘兩位退休居民,培訓后擔當“大廚”。“每頓飯8塊錢,葷素搭配。老年券也可以使用,社區老人非常歡迎。”
不過,這種模式又面臨新的問題——沒有和餐飲企業或者單位食堂合作,涉嫌無照經營。
“我們也想注冊一個養老服務中心,但餐桌用的是社區辦公用房,連房產證都沒有,沒法注冊。”居委會相關負責人說。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