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姚志偉
寶塔區,是延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轄區內城市人口眾多,城市貧困人口數量也很龐大。雖經多年努力,目前仍有城市低收入家庭5000多戶1.2萬余人,比農村貧困人口還要多1000多人。
為此,今年4月以來,寶塔區開展了“一崗雙助”惠民工程,由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選擇有意向的城市零就業和困難家庭勞動力,對社區孤寡老人、無人照料殘疾人進行居家養老服務,使兩個困難群體基本生活都得到了保障。
“下一步,無論是服務的內容,還是覆蓋的半徑,我們都要繼續擴展,讓這一政策惠及更多的人。”寶塔區委書記嚴漢平說。
“她比親閨女還貼心”
“掛在山上的人”,是對寶塔區山體居民的一個形象描述。石青花老人就是這樣的人。
年過六旬、雙目失明的石青花是寶塔山街道辦東風社區的居民,老伴七八年前去世后,她一個人靠每月幾百元的低保金生活。“坡太陡了,我看不見,不敢下山,除了看病,平時基本就在家里坐著。”
石青花的生活在6月1日那天發生了變化。
當天上午,一個叫劉鳳娥的中年婦女來到家里,先是手腳麻利地給石青花做好了早飯,接著馬不停蹄地把老人換下來的臟衣服全部洗了。之后,劉鳳娥又打掃了房屋、曬上了被子。
劉鳳娥是東風社區“一崗雙助”招聘的助老員,每個月她可以從社區領到2134元的工資。
短短兩個多月的相處,石青花和劉鳳娥之間已經有了很深的感情。“我想吃什么,她就給我做什么,閑下來的時候還陪我聊天。有一次還專門扶著我下山轉了一圈。她真是比我親閨女還貼心啊!”石青花老人感動地說。
好鋼要用在刀刃上
在寶塔區,得到助老員照顧的老人,共有61名,其中年齡最大的已92歲高齡。而劉鳳娥這樣的助老員,全區共有26人。
“城市里,最困難的群體就是零就業家庭和那些孤寡老人、不能自理的殘疾人。既然這兩個群體是同時存在的,那我們能不能通過一項政策,讓兩個群體都受益呢?”區委書記嚴漢平在談起“一崗雙助”政策實施初衷時說。
4月底,寶塔區“一崗雙助”惠民工程正式啟動。
“現在提倡精準扶貧,我們對受助對象也是精挑細選,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使有限的財政資金真正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寶塔區人社局局長趙國壯說,無論是確定受助老人,還是從零就業家庭選擇助老員,在最終名單公布之前,都經過了層層篩選、張榜公示。而且,在助老員上崗前,寶塔區還安排了體檢,并開展了法律法規、工作職責、專業技能等方面的知識培訓。
“助老員每天早上8點要到社區來簽到,領取派工單,然后再到受助的老人家里服務。一天工作結束后,由受助老人將反饋意見填寫到派工單上,由助老員交還給社區。”寶塔山街道辦東風社區書記李莉告訴記者,每周社區工作人員還會不定時地到受助老人家里抽查。
幸福在這里延伸
“按照我們最初的設想,一個公益性崗位能幫助兩個家庭。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助老員基本都是一對二、一對三,所以是一個崗位解決了好幾個家庭的生活難題。另外,零就業家庭本身生活困難,政府提供了公益性崗位,他們會帶著感恩的心去做事,不僅服務比社會上的家政公司做得更好,而且會把這份愛傳遞出去。”嚴漢平書記說。
前不久,寶塔區制定出臺了《關于對非公有制企業招用大專以上學歷畢業生實行補助的意見》,決定在非公企業推行“用工補貼”政策,支持企業招聘寶塔籍貧困大學生,政府每人每月補貼1000元,持續補助一年。趙國壯說:“寶塔區非公企業有4000多戶,但發展不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才匱乏。大學生一方面存在就業難的現象,另一方面又不愿去非公企業工作。我們出臺這個政策,就是希望能達到‘一崗雙助’的效果。”
“客觀地說,目前‘一崗雙助’更多的還是停留在居家養老層面,且只是在老城區的3個街道辦施行。下一步,無論是服務的內容、形式,還是覆蓋的半徑,我們都要繼續擴展。”嚴漢平說。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