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閩江小區的關亞珍老人,每天帶著智能手環出去遛彎兒,不怕迷路,也不用擔心摔倒無人過問,手環會將老人實時動態傳遞到兒女手機上。如今,通過大數據云平臺,冰城的老年人正被“人工智能”照料著。老人不僅可以享受到醫療服務,還可以對家政、購物等服務項目進行“招標”,進入大數據平臺的各機構需“搶單”才能完成助老服務。
手環成貼身“護士”
半個月前,關亞珍在閩江社區醫院體檢時,哈爾濱一家智能養老服務公司贈送給老人一副手環。“手環與手機APP相連,手環監測老人身體狀況,心率、運動情況、是否摔傷,一旦老人身體出現異常,手機會自動報警,同時實時傳輸到社區醫院的網絡平臺。”閩江社區醫院院長高平說,轄區幾十位老人試用了這一智能養老系統,一段時間后,老人們反饋意見是,已經離不開智能裝備了。
愛德智能是我市較早從事智能居家養老服務的企業,公司總經理王施為告訴記者,他們通過向千余位老人發放市場調查問卷,收集整理了冰城老人的四大需求,分別是精神慰藉、醫療服務、家政服務、養老護理,依據這些調查數據,公司投資建設愛德“E家園”智能養老服務平臺,由線上的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及線下的智慧社區服務中心組成,通過與社區合作,解決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
據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相關人士介紹,我市有60周歲以上老年人164萬,是全國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城市之一,獨生子女將面臨贍養4到8個老人的壓力,智能養老設備作為“智能陪護”已成為解決養老問題的一種新方法。
四個按鈕背后的商機
在道里區撫順社區,記者見到已投用的智能養老服務站。在服務站里,“智能養老”綜合服務平臺“濃縮”在一部手機上,手機下載“E家園”智能養老服務平臺軟件后,界面出現四個按鈕,分別可進行撥打電話、聊天、發送消息和尋求服務,這四個按鈕代表著平臺所能提供的一系列服務內容。
“智能養老不僅僅只是健康養生,還有老人日常生活所需,比如家政、購物等等。”王施為說,他們要打造的是老人足不出戶,只需通過智能手機語音播報,即可獲得購物、送餐、家電維修、洗衣、理發、定期探望、生活照料、親情陪伴等服務。信息發布就是公司的盈利點,他們的盈利模式與“快的”“滴滴”類似,將社區周邊的服務企業納入平臺并進行分類。老人發布家政需求后,平臺將信息推送,在平臺注冊的家政公司可搶單,事后老人可對家政服務評價,兩次獲得差評的家政公司將被清除出智能養老平臺。
商家搶單老人“點贊”
據了解,我市幾家智能養老平臺已經開展了包含糧油、果蔬、快遞、飯店、房屋修繕、藥店、洗衣、修鞋等幾十種經營項目,吸引了幾百戶商家。哈爾濱樓衛士建筑服務有限公司經理王晗在平臺注冊后才發現,原來給老人送服務也需要“搶”。他說,公司提供家政服務和房屋維修,平臺剛投入使用時,信息更新慢,隨著系統完善,商家增多,競爭逐漸白熱化,不僅要拼速度,還得拼服務質量。
“老人通過平臺發布信息后,商家搶單只是開始,要建立良好的客戶關系,需要后期不斷維護,電話回訪、免費咨詢必不可少。”王晗說。哈爾濱憶米時代經貿有限公司經理魏強對此深有同感,不斷有同行加入智能養老平臺,為了建立長期穩定的客戶群,公司對所有通過平臺預購大米的老人建立客戶檔案,長期跟蹤問效。
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姜鷗認為,過去養老關注的是傳統硬件投入,如增加養老床位、建立養老機構,現在,依靠科技力量,以社區和家庭為主,通過信息化和智能化平臺,推進智能養老漸成趨勢。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養老搶單,扭轉了老人求買服務而不得的局面,使老人得到實惠,商家服務更規范,平臺提供商也有利可圖。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