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炎夏日,不少市民都懶得做家務,家政公司的保潔阿姨最近很“熱銷”。不過,福建廈門市民李女士在請了多個阿姨以后,卻越來越困惑:同樣一間房子,有的阿姨要打掃5個半小時,有的阿姨卻2小時就干完了。一名保潔阿姨自爆:“做慢一點,客戶一般也發現不了,拖個一小時幾乎是行情。” (7月28日《海峽導報》)
伴隨著社會變遷,聘請家政人員逐漸從一種特殊性需要向普遍性需要轉變。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和有限的市場供給,導致家政服務價格水漲船高,甚至出現了“保姆工資高過雇主”的鮮明反差。
然而,保潔阿姨“磨洋工”顯然背離了勞動者的角色義務和角色規范,是對契約關系的損傷和對雇主權益的變相侵犯——“磨洋工”不僅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增添了雇主的勞務支出;在家政計時收費的格局下, “磨洋工”讓雇主多掏了腰包,讓家政服務的質量大打折扣。
如果說 “磨洋工”是一種罪過的話,懲罰的板子卻不能全部打在保潔阿姨身上。“磨洋工”成為一種心照不宣、約定俗成“潛規則”的背后,也和家政服務的行業生態密不可分。在家政服務行業專業化、規范化建設相對滯后的當下,保潔阿姨素質的良莠不齊很難說不是一種必然,她們也因此有了 “自說自話”的空間。
不論是需要耗費大量體力,還是需要忍受歧視與社會排斥,抑或是向上社會流動的渠道狹小逼仄,保潔阿姨盡管拿著較高的工資,卻依然面臨著權利困境和發展瓶頸。當保潔阿姨看不到“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的希望,就會將家政服務僅僅視為一個賺錢的門道;在缺乏有效監督的情況下,“磨洋工”成為一種短視、功利的理性選擇。
長期高強度的重復勞動,對人們的積極性和主體性造成損傷,是一個在許多行業普遍存在的現象;這一點,在護士、保潔阿姨等工種上表現得尤為明顯。而在一個習慣“以財富論英雄”的時代里,保潔阿姨在工作中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信任和社會認同,讓她們和雇主只是一種雇傭關系,缺乏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溫情——如果我們僅僅將保潔阿姨視為一個勞動的工具,卻忽視她們的需要和情感,“磨洋工”就淪為保潔阿姨的一種生存策略。
減少保潔阿姨“磨洋工”,固然需要強化行業標準建設,促進家政服務專業化、規范化,也要改善保潔阿姨的生存生態,讓“勞動更有價值,勞動更有尊嚴”。只有將制度護佑和人文關懷結合起來,讓保潔阿姨活得更有體面和尊嚴感,她們的職業倦怠才會越來越少。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