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得不劃算,老百姓不答應;價格壓太低,供應商沒熱情
——政府買服務,如何更實惠?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創新公用事業和公益性服務價格管理。對教育、文化、養老、殯葬等公益性服務,要結合政府購買服務改革進程,實行分類管理。
政府購服務,花的是財政的錢;百姓既是受益人也是出資人,買來的服務必須物有所值。在“創新公用事業和公益性服務價格管理”的過程中,如何兼顧百姓、政府以及組織機構與市場主體的訴求,實現多贏?能否以價格改革推動公共服務量質齊升,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請看記者的調查。
——編 者
列一份預算之內的“購物單”
只能購買基本公共服務,不能超出公共財政支付范圍
“沒想到居家養老服務還有套餐可選。”家住北京木樨地的楊曉說,今年重陽節,西城區月壇街道協調相關機構開展“敬老月”活動,為轄區居民提供包括洗澡、口腔護理、肢體按摩、協助進餐、日間托管等多項服務在內的“養老套餐”。“父親常年臥床,我工作忙,母親年事已高,街道送來的養老服務特別適合我們這樣的家庭。”楊曉說。
楊曉一家是政府購買服務的受益者——服務不是免費的,提供方是天津鶴童老年福利協會和金助友家政公司,費用由月壇街道埋單。
“政府不是萬能的,在提供某些公共產品時,專業機構的效率更高。所以政府會將公共財政支出范圍內的公共服務外包。”清華大學非政府組織研究所副所長賈西津介紹,從國際上看,購買服務已經成為政府開展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
天津市紅橋區居民王靜家是雙職工家庭,孩子今年4歲,她希望社區能有幼兒托管服務,“幼兒園放學早,孩子沒地兒去。”
北京市朝陽區居民王勝洪在京郊亦莊開發區工作,家住三環內,中午沒辦法回家給85歲的老母親做飯,他希望家門口有間托老所。
北京市西城區居民劉秀勤34歲的兒子患有精神分裂,鑒定為二級殘疾,已喪失勞動能力多年,“我們家收入低,長期看心理醫生的花費太高,希望社區能提供殘疾人心理輔導。”
……
政府可以通過從市場購買服務的方式,滿足居民的這些需求嗎?
賈西津介紹,根據國際經驗,政府購買服務可覆蓋大多數公共領域。其中,特別適合購買的服務包括:教育、職業教育和特殊教育,公共衛生和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養老服務,殘障服務,社區發展,社區矯正和青少年輔導,公民教育和科普教育,就業促進保障性住宅,等等。2013年國務院出臺《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教育、就業、社保、醫療衛生、住房保障、文化體育及殘疾人服務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要逐步加大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力度。
以北京為例,2015年全市市級社會建設專項資金面向各類社會組織購買500項服務。項目內容涵蓋了社會公共服務、社會公益服務、社區便民服務、社會治理服務、社會建設決策咨詢服務共5大類30個方向。
“公共財政資金來自納稅人,購買服務不能超出公共財政應當支付的范圍,比如類似歌詠比賽雖然有一定的公益屬性,但不適于作為購買標的。”賈西津解釋說,這些歌舞娛樂屬于居民自愿、自發的活動,政府沒有權力向其配置公共財政資金。
做一本全程公開的“明白賬”
買賣雙方不可“沾親帶故”,采購資金不能“左口袋到右口袋”
政府購買服務的體量非常之大。
數據顯示,北京市市級社會建設專項資金5年內共購買了2252個社會組織服務項目,總計投入3.5億元。2015年,合肥市市本級購買公共服務110項,總價2.92億元;蘭州市市級財政投入4.5億元用于政府購買服務;湖南省財政廳日前表示,2016年省本級政府購買服務范圍將大幅拓寬,普惠性學前教育等293項服務事項,都將交給社會力量承擔。
全國來看,在醫療養老等民生保障領域,政府已大規模引入商業服務。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已有27個省將392個大病保險統籌項目交由商業保險公司打理,覆蓋人口7億人。可以預見,未來隨著各級財政支出向民生領域傾斜力度不斷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資金總量將非常可觀。
正因為體量巨大,政府購買服務如果存在跑冒滴漏,浪費也將是驚人的。
“必須扎緊制度的籠子。”賈西津認為,確保每一分錢花到明處,每一次采購物有所值,要在以下三方面完善采購機制:
首先,要明確供應商資質范圍。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