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泉探索創新養老模式 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達到一定程度,并且還處在不斷上升的階段。國際上通常使用的標準是,當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達到10%或65歲及以上的人口比重達到7%以上,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陽泉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到2010年,陽泉市60歲及以上老齡人口為17.0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達 12.43%;65歲以上人口為 10.99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8.03%,表明陽泉的人口結構已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未富先老”和“未備先老”的雙重壓力挑戰著陽泉的養老業,養老問題成為陽泉一個無法回避、必須面對的重大社會問題。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啟,陽泉市委、市政府把發展養老服務業作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積極探索多樣化養老服務,通過創新養老模式、加強政策保障、提高服務水平,初步建立健全了以“機構養老為支撐,社區養老為依托,居家養老為基礎”的養老服務體系,正走上一條“老有所養”“老有所醫”“健康養老”的持續發展之路。
政府再提標,老人享新惠 平定縣鎖簧鎮農村信用社窗口前,張大爺把手里的“一卡通”交給了營業員,領了這半年的510元養老金。從2014年7月1日起,陽泉市再次提高了涉及125578個60周歲及以上人員的基礎養老金,由每人每月70元提高至85元。此次提標是繼2013年將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從每人每月60元提高至70元后的第二次提標。而90歲及以上的老人享有更高津貼,從2010年開始,陽泉市就對90歲以上老年人發放高齡津貼。發放標準為:90-94周歲老年人每人每年800元、95-99周歲老年人每人每年1200元、100周歲以上老年人每人每年3500元。5年來,全市累計為90歲以上高齡老人發放421萬元慰問金,同時每年市財政安排10萬元用于特困老人救助。2014年發放資金121.17萬元。 陽泉市政府對五保對象實施“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政策,采用集中、分散兩種方式,有效保障了全市五保對象的養老。今年1月1日,陽泉市財政再次提高農村五保供養對象補助標準,將農村五保集中、分散供養對象補助標準每人每年分別提高200元和100元,提標后農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養補助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年6400元和3400元。在提高老年人基礎養老金、津貼補助金、實施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保證基本老有所養的同時,陽泉市政府大力構建多樣化的養老服務模式,以滿足不同類型的老年人養老需求。 “虛擬養老院”,養老新探索 “自己的家,住了幾十年了,習慣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周邊鄰居都非常熱心,離開這里悶的不行。”城區王大娘的說法代表了陽泉大部分老人的想法,大部分老人還是選擇在家養老,他們熟悉家及周邊的環境,經濟上也比較劃算。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一方式正受到挑戰。如何做到“床位不離家、養老更快樂”成為陽泉人亟待解決的問題,陽泉城區幸福桑榆情居家養老照料中心的啟動破解了這個難題。 2014年年初,陽泉首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城區幸福桑榆情居家養老照料中心正式啟動。60歲以上低保和低保邊緣困難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老人;80歲以上空巢、獨居、失獨、失能且子女中有智殘或身殘無贍養能力的困難老人,成為該中心的服務對象。 專業的社會組織每月10日上門為老人們提供理發服務;家政公司每半年去老人家里做清潔整理,擦玻璃、清洗油煙機;照料中心每隔兩個月上門拿取老人家需要洗的被褥,委托專業洗衣店進行洗滌,晾干疊整齊后再送回老人家里并負責鋪好,到年末,幫助老人清洗窗簾;社區衛生中心為老人建立健康檔案,每月15日到老人家中量血壓、測血糖,進行康復指導。這些公共服務項目,都由政府出資購買,由居家養老照料中心安排辦理,大大減輕了老人家中的負擔。 此外,各類志愿者還會根據老人的需求,為老人代購柴米油鹽等生活必需品,代辦低保、大病救助、老年證等各項事務,代繳水、電、煤氣、電話、供暖、有線電視、上網等各種費用,還會隨時陪同老人到醫院看病。幸福桑榆情居家養老服務項目是養老建設的全新探索。該養老照料中心使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能夠享受到“家”的溫暖,也為無暇照料老人的兒女們解除了后顧之憂,打造了全新模式的“虛擬養老院”,進一步拓寬了養老服務渠道,開發了新型養老模式,提高了養老服務水平。 連鎖日間照料中心,養老新嘗試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