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可以“+”到一切衣食住行的時代,我國超過2億的60歲以上老年人,還需要被這張大網更好地接納其中 購物、訂餐、打車、訂票、掛號……在許多年輕人的手機、電腦里,“互聯網+”幾乎可以"+"到衣食住行的一切。但對于人數已突破2億的60歲以上的老人來說,擺在他們面前的問題是,能不能"+"入互聯網的大潮中。 互聯網與銀發族,這本是兩個看起來距離遙遠的概念,但隨著網絡逐漸滲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老人對新事物的接受度增強,微信、QQ、手機打車,對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而言已不是新鮮詞。 雖然學會了用智能手機、電腦“觸網”,但在面對五花八門的APP時,多數老人還是要一遍遍“求助”于人;在線支付復雜的流程,也讓擔心錢款安全的老人對此“敬而遠之”。而伴隨著我國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節奏,養老需求快速增加,作為朝陽產業的互聯網,似乎也還沒有為這塊蛋糕做好準備。 微信、QQ、打車軟件 銀發族也能玩轉智能手機 “昨天我們一群老人去了世界花卉大觀園,晚上我用光影魔術手處理照片忙到12點,都還沒來得及用微信把照片發給大家。”11月12日上午,在北京市朝陽區安貞街道安華里社區,70歲的馮叔叔一邊擺弄著自己的手機一邊對記者說。但一年多前,他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智能手機”。 去年初,馮叔叔去朝陽醫院看病,在門診大廳發現可以通過手機預約掛號,但工作人員告訴他只有智能手機才能實現這一功能。從那時候起,馮叔叔就淘汰了原來的諾基亞功能機,開始使用智能手機。 買了智能手機后,馮叔叔加入了社區為老年人開設的“手機班”。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和使用,現在他已經可以比較熟練地使用微信、QQ等通訊軟件。馮叔叔告訴記者,他時不時要離開安華里社區去女兒家小住一段時間,但只要他拿起手機,就能隨時從微信群里看到社區的活動通知,需要商量的事情還可以通過視頻聊天與大家聯絡,“完全不會脫離集體”。 對于同住安華里社區的趙阿姨來說,網絡和智能手機不僅改變了她與外界的溝通方式,更為她的出行和起居帶來了切實的便利。 當聽說73歲的趙阿姨會使用打車軟件時,記者忍不住贊嘆她“很潮”,但她卻說這都是“被逼無奈”。 趙阿姨的老伴兒患老年癡呆和腦中風已有十余年,出行只能依靠輪椅。以前要帶老伴兒出門,趙阿姨都必須推著輪椅到社區外面打車,而且常常被拒載。自從跟女兒學會用打車軟件后,接單的司機能把車開到家門口,還會幫著趙阿姨攙扶老伴兒、抬輪椅。“說不上熟練操作,但為了能打上車,我要求自己必須學會使用這個軟件。” 除了手機打車,網上購物也給趙阿姨減輕了負擔。她對記者說,現在家里的牛奶、大米、食用油等較沉的用品,都是她在京東上下單訂購的。“快遞員直接把東西送到家,還可以貨到付款,既便捷,又安全。” 缺乏教程、操作復雜、服務不足 老年人“觸網”障礙重重 在安華里社區,像馮叔叔、趙阿姨這種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有很多。采訪當天,正好是社區“手機班”上課的時間。下課時記者走進教室,看到有近20位老人前來上課。經過學習,“手機上網”對他們已經不再是新鮮事,但記者在采訪時發現,以年輕人為使用主體的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無論是軟件設計,還是操作流程,甚至是產品種類,對老年人都并不是非常“友好”。 23歲的小陸從今年5月份開始在“手機班”當老師,說起老人用智能手機的困難,他第一個想到的是“缺乏教程”:“現在手機上的APP基本都沒有使用說明,年輕人琢磨一下就會用了,但對老年人來說就很難,只能讓人教。”老年人記憶力都不太好,因為沒有教程,即使一個軟件的使用方法小陸已經教了好幾遍,他們還是可能忘記,于是又得再教一遍。“甚至有老人問我市面上有沒有教程書賣。”小陸笑著對記者說。 與互聯網緊密相關的線上支付,同樣是老年人享受網絡便利的一大阻礙。趙阿姨告訴記者,自己之所以敢使用京東網購是因為可以貨到付款,至于打車軟件也是綁定女兒的賬號。作為社區“電腦班”的發起人,72歲的朱阿姨很早就知道了網上支付這項功能,但因為開通網銀、綁定銀行卡、接收短信驗證碼這些操作流程看來太復雜,她至今還沒有嘗試過網上購物。從與老人的接觸中小陸感覺到,如果有更便捷的支付方式,很多老人都愿意使用線上支付。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