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月明/文
今天,上海市委召開群團改革工作會議。作為全國三個試點城市和機關之一,上海一年內要拿出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方案。大會傳遞的信息以及發布的改革措施,讓人有點點“意外”甚至有點點“震撼”,但細想這些問題都是事實,改革也是勢所必然。中央領導指出的一些群團組織“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的“四化”傾向,聽起來有點“刺耳”,但也有振聾發聵之效。從大會列舉的群團組織“問題清單”,以及非常明確的“量化”改革方案,我們可以強烈感受到,中央這一次是看到了真問題,上海是下了大決心。
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我個人對工青婦組織有一種漸行漸遠的感覺。當然這也和年齡性別有關。但總的來說,工青婦組織只有在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的時候才能真切感受其存在,與基層一線群眾有相當的隔膜。
這一次群團改革大會的召開,讓我對工青婦等社會團體甚至有一種再認識的感覺。比如說,各級工青婦機關的工作人員其實不是公務員,因為工青婦是群眾團體。但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詫異,因為全國的工青婦機關,特別是縣市以上,其組織形式和工作模式,和普通政府部門并無很大區別。這些機構招錄的工作人員,都是應屆大學生,要求還很高。
在我的印象中,體制內單位的工青婦是比較健全和活躍的,主要也是逢年過節組織活動,生老病死給予關心。但大量體制外的企業和機構,特別是個體勞動者、農民,很少有組織的概念,更談不上依靠和參與。比如說一個19歲的淘寶店女店主,她沒有工會,也不知道團組織在哪里,婦聯也不可能關心她的喜怒哀樂。各級工青婦組織當然也不是閑著啥事不做,但群眾對他們工作的認識,主要是一些大型“工程性”項目。比如共青團的希望工程、西部志愿者工程,婦聯的母親水窖工程等。但依照工青婦組織涵蓋的人群,其實際服務或工作的對象仍然非常有限。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在工青婦包括工商聯等一些群團組織的常委會、大會代表中,文體明星、社會名流、財富階層等面孔見多不怪。這種“貴族化”的傾向非常值得警惕,因為這樣的代表組成,阻塞了來自一線的聲音。
聽不到來自一線的聲音,不知道不關心基層群眾的困難和訴求,各級群團組織相應也很少為一線發出聲音。這是今次改革大會提到的一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也是感受很深的問題。
最為典型的是連續發生的少女被欺凌事件。一件又一件在各地發生的圍毆女同學,拍攝裸照、視頻,甚至上傳網絡的惡性事件,我們很少在第一時間聽到來自婦聯、共青團譴責或慰問的聲音,也沒有看到哪一個組織做深入的調研,向教育、立法機構提出防范建議。在頻頻發生并引發社會極大關切的拐賣婦女兒童社會問題中,我們看到很多民間組織焦慮忙碌的身影,也看到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士渠在微博等公共空間不斷呼吁,但作為婦女兒童權益的主要代言人,從全國婦聯以下,發出的聲音、拿出的行動非常有限。工會組織一定程度上也處于“靜音狀態”。早幾年,惡性礦難頻頻發生,但我們很少看到哪一級工會呼吁煤老板改善工作環境,提高工人待遇。而當富士康公司跳樓事件接二連三發生時,我們沒有看到各級工會組織要求公司采取切實措施阻止悲劇發生,更看不到關于巨型加工企業工人工作生存狀態的調研報告和改進建議。
毋庸置疑,無論是在中國的革命史上還是國家建設史上,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在黨的領導下都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貢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都產生了氧化、鈍化。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在新的歷史時期,對工青婦等群團組織按照時代要求深入改革,再動員,再出發,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
從接到中央的要求到按時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前后只有2個月的時間。但從今天大會宣布的改革舉措來看,可以說上海看透了問題,瞄準了關鍵,下定了決心。拿出的改革舉措,就我個人來說,可以說是“革命性”的。
為保證改革落到實處,上海提出的群團組織機構組成、領導機制、運行方式的改革方案都是“量化”的。工青婦組織的領導班子成員組成采用專掛兼的形式,專職干部不超50%,另一半可由其他單位或體制外人士掛職兼職,不唯學歷,不唯身份,不唯職級。再比如,工青婦代表大會的代表中,一線代表要占到八成以上,很顯然,未來來自“草根”的聲音將獲得最充分的展示。而在常委會等領導機構中,來自一線的成員也將按比例強制性提高,也就是說未來工青婦組織的干部和骨干,很大部分將來自社會的末梢。工會的來自車間、店堂、農場,婦聯的來自家庭、家政公司、兼職模特,青年干部更將是五湖四海,少不了90后農民工,少不了創業者、電競愛好者、全職志愿者。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