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魚龍混雜的迭代變革時代,也是三觀盡毀的焦慮時代。
馬云的夢想開始“傲嬌”了,馬化騰開始強調“饑渴感”了,張瑞敏也開始“吶喊”了……;當“鳳姐”創造極致的關注度的時候;當“屌絲”成為大眾的代名詞的時候;當“審丑”成為社會變態追求的時候……,這個世界就已經徹底癲狂了。事實上,去X、扁平化、網絡化成為組織變革的方向,人們確信,這個時代經營管理模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
事實上,快速迭代帶給我們不僅是傳統觀念顛覆,還有我們生活方式一日三變。你知道嗎?當下,人群最害怕的竟是沒有手機,而擔心沒有食物降到第二位;目前比較時髦的詞語是“失聯”以及“在線”,現在大家基本上都是手機保持著24小時“在線狀態”,若你不在線,你的朋友圈都會以有趣的“失聯”一詞來形容你的狀態。顯然,移動互聯網以不可思議的發展為我們打造了一個目不暇接的電子社會。正如馬云說的那樣,“互聯網的機遇,就在于對傳統行業的完善和改變。現在的階段是喚醒,然后是參與,最后是共同發展。”
因此,當下傳統制造與互聯網以及工業4.0相互迭加的特殊國情,中國社會更多的其實應該是“迭代式創新”、而不是美國社會崇尚的“顛覆性創新”。
什么是“迭代式創新”?簡單的說,就是“并不是改變游戲規則的創新,而是以現有模型為基礎然后針對中國市場加以改進”。如同李開復所說:“我們相信中國可以創新,但不會以蘋果公司和谷歌公司的方式來進行”,相反,中國企業家所擅長的是“迭代式創新”。比如微博類似于推特,但跟英文相比,微博允許用戶每次發布140字符以內的消息,能涵蓋更多的內容。微博從界面外觀到風格特征上都有自己的特點,它允許用戶在不使用插件的情況下插入視頻、音樂、表情符號等。顯然,迭代式創新比顛覆性創新更符合中國國情。
以手機為例:消費者消費產品的幾個階段,最初階段是功能消費階段(對應到購買手機,就是買“能打電話待機時間長的手機”);接下來是品牌消費階段(諾基亞的黃金時代);再后來是體驗消費階段(蘋果體驗店或其他類似形態);現在則到了參與式消費階段(小米之家,即有體驗的感受,又有充分的參與感)。所謂參與式消費,大概跟有人所說的粉絲經濟比較接近。事實上,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是參與者。因此,雷軍的小米手機成功并不是“顛覆性創新”,相反,“小米+參與感”成為了中國式的迭代創新。
迭代的變革時代,互聯網+干掉互聯網企業
有這樣一個經典案例——黃太吉的“互聯網煎餅”。在互聯網熱絡的背景下,黃太吉欲用互聯網思維改變傳統行業,計劃6個月內賣煎餅果子要達到一億元,年銷售額要做到一百億。黃太吉是用互聯網思維改造或者顛覆傳統行業,但最終黃太吉的互聯網思維煎餅店,還是敗給了身邊的永和、肯德基、星巴克、好利來和海底撈。追究敗的原因,就在于黃太吉只是單槍匹馬的互聯網上賣煎餅果子,僅有互聯網的光環,失敗是在意料之中。
星巴克說:“我賣的不是咖啡,是體驗”。基于此,星巴克在20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家與辦公地點之外的“第三空間”理念。黃太吉說:“我賣的不是煎餅,是態度”。也因此,黃太吉始終堅持“良心用好料、還原老味道”的品牌理念,并通過一些細微之處改變了消費者對于“煎餅”的固有印象。種種事例都在表明,消費者已經不像從前那樣只關注交易價值本身,而是更關心交易之外的價值。星巴克和黃太吉的Wifi是免費的,但免費的東西有時卻是最昂貴的,但是,單獨企業的網上買東西逐漸被淘汰了。
事實上,互聯網本質就是一種連接,是一種整合內部和外部資源的平臺,通過對外部資源的充分利用來降低內部資源的消耗。相反,企業單打獨斗的互聯網化被淘汰了。
凱文凱利在互聯網大會上講到,未來二三十年的發展趨勢是去中心化、去中介化。互聯網的本質特征就是“連接一切,萬物互聯”。雕爺做的河貍家是O2O——美甲行業的去中心化,它讓美甲師和客戶直接在平臺上對接。阿芙是一個TO C的生意,面向普通消費者,瓦解原有的社會生產結構,大量的人從原有的從屬結構中(公司、單位)解脫出來獨自創業。然而淘寶更多地是解決了實物買賣的問題,而O2O則可以看做是這次顛覆行動對服務產業的一次補充。新的技術允許原先依附在家政公司、勞務公司等的從業者,可以出來成為自由職業者,并通過更多平臺更自由地向消費者提供自己的服務。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