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姜 琳 袁軍寶 劉 錚
收入是“十三五”規劃建議最受百姓關注的話題之一。未來五年,哪些行業收入可能率先翻番?哪些職業最有“錢途”?規劃建議透露了哪些增收新領域?記者近日采訪多名業內權威專家。
軟件工程師愈發“走俏”
建議摘編拓展網絡經濟空間。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發展分享經濟,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
案例畢業四年的小蘇,在某大型互聯網公司任開發蘋果iOS系統應用高級研發工程師,年薪35萬元。30歲的小張在深圳某金融機構從事數據挖掘工程師,年薪25萬元左右。
跨界人才“炙手可熱”
建議摘編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支持基于互聯網的各類創新。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
案例31歲的江蘇青年小程,從銀行跳槽任上海某P2P公司風控經理,月薪3.5萬元。11日,國內某養豬行業網站在北京招聘網絡營銷經理,月薪二三萬元。
智能硬件從業者“新寵”
建議摘編實施智能制造工程,構建新型制造體系,促進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產業發展壯大。
案例和傳統計算機行業不同,在北京中關村某科技公司做智能穿戴設備的硬件電路工程師小潘,不僅要在辦公室里寫代碼,還要不時飛到蘇州、深圳等地和生產廠商就產品設計進行溝通。因能力出眾,工作僅兩年,他的月收入已到了3萬元。
農業承包戶“錢景”廣闊
建議摘編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案例山東高唐縣琉璃寺鎮后關村村民王長印作為種糧大戶,已流轉了600畝土地,一年種玉米和小麥兩季。“種糧收入一二十萬元,加上收儲周邊的農作物秸稈,今年預計能賺三十多萬元?!?/p>
設計師“方興未艾”
建議摘編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推動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
案例大專畢業的小李在某大型汽車公司從事工業設計五年后,和兩位同學一起開了一家設計公司,專門提供汽車零部件設計服務。創業不到兩年,公司年收入已近100萬元。
月嫂、育兒嫂熱度不減
建議摘編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
案例來自河南信陽的劉愛群在北京某家政公司擔任月嫂已經7年多,每月工作26天就能拿到1.1萬元。
(據新華社北京11月11日電)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