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獨家庭是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所產生的一個特殊家庭群體,如何幫助這部分家庭擺脫失去子女后帶來的精神上的痛苦,解決其生活上的后顧之憂,已成為各級黨委政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去年以來,龍口市東萊街道把幫扶計生特殊家庭工作列入街道黨委、政府改善民生問題的重要內容之一,從促進社會和諧的角度出發,聚焦各年齡段計生失獨家庭的實際困難,分類服務,多措并舉,綜合施助,在幫扶救助失獨家庭工作中進行一些積極的探索與實踐,并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有以下幾項舉措: 一、深入調查摸底,建立家庭檔案。在村級全面摸底調查的基礎上,逐村逐戶進行走訪核實,了解失獨家庭的基本生活狀況,包括家庭、身體、經濟、精神狀況等,認真傾聽失獨家庭的訴求,做好感情溝通和心理疏導,了解目前存在的問題和需要解決的問題,登記造冊并逐戶建檔,實行動態管理,為下一步有針對性的開展幫扶救助工作做好充分準備。據統計,東萊街道目前登記在冊的失獨父母共有119人,涉及71個失獨家庭。從年齡分布看49周歲以上114人,49周歲以下5人;從家庭結構看,有配偶96人,無配偶23人;從從業類別看,29戶為農村居民,他們多半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生活極度貧困。因此,這個群體應該成為我們重點幫扶的對象。 二、開展人文關懷,拓展幫扶項目。就目前而言,我們對失獨家庭的幫助主要以經濟幫助為主,包括一次性撫慰金、特別扶助金、節日慰問金等。而走訪中我們發現對于失獨家庭而言,經濟幫助并不能夠完全解決他們面臨的實際困難,他們還需要養老就醫、心理撫慰、就業推薦、收養子女、再生育技術服務等其它項目的幫助,就這需要我們的政策更加有針對性:一是鼓勵有生育能力的失獨家庭夫婦再生育,上門為其辦理再生育手續,提供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適當補助不孕不育診療費用,建立相關檔案,全程跟蹤服務;二是根據群眾意愿,鼓勵不能再生育的失獨家庭,合法收養一個子女,協調民政、公安部門予以優先辦理收養和新生兒入戶手續,并加強跟蹤服務,及時辦理獨生證,享受獨生子女家庭的獎扶政策;三是開展免費就業培訓,優先推薦就業,有條件的列為計生幸福工程和小額貼息貸款對象,幫助其重拾信心,發展生產;四是將失獨家庭的住房問題納入民政“四幫四扶”工作幫安居對象,確保其老有所居;五是提供醫療保障,為失獨家庭免費繳交新農合參保費用,住院結報補償比例上浮20%。 三、依托社會力量,開展精神慰藉。失獨家庭最缺的不是經濟援助,而是親情和關懷,特別是單親失獨家庭,在連續遭受離婚(喪偶)及失獨的雙重打擊之痛后,面臨著生活無人照料、患病無人陪護的困境,這部分人是我們幫扶救助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在全市首試向失獨家庭送服務模式,由街道政府出資10萬元購買家政服務幫扶失獨家庭。家政公司每月根據單親失獨家庭的需求派員上門,為其提供不少于20個小時的家政服務;社工每周上門進行一次探訪,開展心理疏導和精神慰藉,了解家政人員服務情況及失獨家庭的需求變化,協調家政公司調整改進服務項目;二是充分發揮村級計生協會會員的優勢,從會員和學生中招募志愿者,建立培育一支高素質、有愛心的志愿者隊伍,參與到幫扶工作中來。對沒有享受到家政服務的失獨家庭,社工每周進行一次入戶探訪,了解失獨家庭的需求,定期組織志愿者上門聊家常、幫家務、承擔起精神慰藉工作,讓社工、志愿者與失獨家庭“親情結對”,通過社工和志愿者的介入及幫助,逐步打破失獨家庭的封閉、自卑與孤獨狀態,建立與失獨家庭之間的信任與互助網絡,使他們的生活不再單一、苦悶。 四、加強部門協作,聚焦居家養老。居家養老是介于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之間的一種新型養老方式,這種服務模式既解決了在養老院養老親情淡泊的問題,又解決了傳統養老服務不足的難題,被稱為“沒有圍墻的養老院”。街道計生辦積極與民政辦、衛生院溝通,將失獨家庭的養老問題納入居家養老服務的體系,依托各村已建成的居家養老服務站資源和內坑衛生院的醫療資源,力推多功能的照顧模式,打造集生活照料、文娛活動、醫療護理、心理疏導、康復保健、信息支援、緊急援助多功能于一體的居家養老服務平臺,初步形成了街道、村和醫院多方參與的格局。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